直链十二烷基本磺酸钠生产技术
化学法生产LAS技术
精化1122 张杨杨一、认识产品
1、分子结构:SO3Na
2、产品性质:
①其分子质量为348.48g/mol.分解温度为450℃.失重
率达60%;
②性状:固体、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③溶解性: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④毒性:无毒(微量).
3、产品的功能:
其具有很强的脱脂净洗、渗透、去污能力。
4、产品用途:
其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配制各种类型的液体、粉状、颗粒洗涤剂、擦净剂、清洁剂.
5、产品的质量标准:
指标(活性物含量% 、表观密度g/ml、水份%、PH值(25℃;0.1%水浓度));以及试验方法。
(活性物含量≥35%;无机盐≤7%;pH值7~8 )
二、追根溯源
1、产品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将苯与氯化石油进行烷基化,然后将生成的烷基苯进行磺化制得烷基苯磺酸盐。
这便是烷基芳磺酸盐的第一批工业产品,当时绝大多数产品用于纺织工业,随后家用配方便很快出现。
2、产品及技术的发展过程:
它是石油催化裂化的副产品四聚丙烯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再经磺化制得的,由于石油化学品公司能够将大量的四聚丙烯转化为十二烷基苯,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廉,因此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的洗涤剂迅速的取代了肥皂,而且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很快便成为美国用量最大的有机表面活性剂,此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虽然应用性能良好,但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便是它们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降解速度很低,而且降解不完全,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早期,洗涤剂工业便开始由支链烷基苯磺酸盐的生产转向直链烷基苯酸盐。
由于直链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解决了50年代洗涤剂行业的焦点问题,即洗涤剂泡沫造成的污染问题。
在此之后,烷基芳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额不断提高。
3、产品各种生产方法的比较:
原料来源成本工艺产品性能
石蜡较方便较低较成熟不好
乙烯不方便高较成熟不好
丙烯不方便较高较成熟不好
煤油方便低成熟好
4、现在常用的方法:
其合成路线以煤油应用较多。
煤油来源方便,成本较低,
工艺成熟,产品质量也好。
(随后生产技术主讲煤油)
三、生产技术
1、原料及要求:
煤油、氢气、苯(十二烷基苯)、三氧化硫、氢氧化钠是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原料。
煤油要通过选择性加氢精制,以除去所含的S、N、O
双键、金属、卤素、芳烃等杂质;进入磺化器的三氧化
硫的浓度为3%-5%,温度在40℃。
2、生产原理:
R + SO3 R SO3H
R SO3H + NaOH R SO3Na + H2O
3、(煤油生产)工艺流程:
HF 苯
回收苯重烷基物
加分烷烷精
氢气氢精制油子正构烷烃烃单烯烃基烷基化物
煤油精筛脱化馏
制蜡氢
脱脂油
磺化
烷基苯磺酸钠中烷基苯磺酸
和NaOH
脱氢法生产烷基苯流程图
4、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工艺参数:
煤油通过选择性加氢精制,除去所含的S、N、O、双键、金属、卤素、芳烃等杂质,以使分子筛提蜡和脱氢催化剂的效率及活性更高。
高纯度正构烷烃提出后,经催化脱氢制取相应的单烯烃,单烯烃作为烷基化剂在HF催化下与苯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得烷基苯。
精馏回收未反应的苯和烷烃,使其循环利用。
此时,便得到品质优良的精烷基苯。
进入磺化器的三氧化硫的浓度为3%-5%,温度40℃左右,原料烷基苯(或脂肪醇、
或脂肪醇醚、或α-烯烃)由供料泵进入磺化器,在磺化反应中与三氧化硫发生反应,(磺化产物经循环泵、冷却器后,部分回到反应器底部,用于磺酸的冷却,部分反应产物被送入老化器、水化器,)然后经中和器,就可制得烷基苯磺酸钠(LAS)。
5、主要生产设备
∙1、反应器;5、老化器;9、除雾器;
∙2、分离器;6、水化器;10、吸收塔
∙3、循环泵;7、中和器;
4、冷却器;8、水解器;
∙
∙设备的主要型号、规格以实际生
∙产过程及量产需求可人性化定制。
∙在此,不做定性说明!
∙
6、生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技术
∙1、烷基苯的制备:
∙经“尿素络合法”或“分子筛提蜡法”得到“正构烷烃”,正构烷烃再经“氯∙化法”或“脱氢法”制得烷基苯。
∙2、烷基苯的磺化:
∙原料烷基苯与浓度为3%-5%的三氧化硫在温度40℃的磺化器中反应制得烷
∙基苯磺酸。
∙3、烷基苯磺酸的中和:
∙经“主浴式外循环连续中和”或“主浴式内循环连续中和”制得“烷基苯∙磺酸盐”(LAS)。
7、该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氢化法)工艺较为先进,产品质量较好,2-位烷基笨的量少,生产过程中茚满、萘满含量低,并对设备腐蚀小;(三氧化硫磺化法)不生成H2O,无大量废酸,三废少;磺化能力强,反应快;用量省,接近理论量,成本低,经济合理;
产品质量高,杂质少;反应速度快,磺化在几秒内完成,设备生产率高。
∙
∙缺点:能耗大;SO3非常活泼,反应激烈,热效应大,难以控制;所得产物粘度高,散热困难,易发生多磺化、氧化等副产物。
8、该技术的改进之处:
在生产过程中要精化工艺流程,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如主选“煤油生产路线”而次选石、已、丙;正构烷烃多用脱氢法制得烷基苯而少用氯化法;烷基苯磺化时多选三氧化硫经行磺化而少选发烟硫。
三氧化硫的制取:
∙三氧化硫可由三种方法得到:液体三氧化硫蒸发,发烟硫酸蒸发和燃硫法。
后者是采用燃烧硫磺来产生三氧化硫的。
硫磺在过量空气存在下直接燃烧成
二氧化硫,再经催化转化为三氧化硫。
此法技术比较成熟,成本较低。
去制硫
固体硫磺熔硫燃硫转化静电除尘
去磺化
空气压缩冷却干燥吸附干燥干燥的空气
去磺化
燃硫法制取三氧化硫工艺过程简图
燃硫法制取三氧化硫的生产过程还应包括空气干燥脱水,参见上图。
空气干燥的程度决定于带入系统水分的多少,脱水的不良,不但影响SO3发生,而且使磺化质量低劣。
因此作为磺化用的空气,一般规定其露点在-40℃以下。
国际先进装置现在的趋势是脱水越来越高(-50~-60℃)。
脱水度越高,带入系统的水分越少,会使硫定量泵提供的硫转化为SO3更精确。
磺化操作也就越稳定。
空气干燥可用硫酸吸收,硅胶或活性氧化铝吸附剂吸收,冷却干燥等方法。
目前,采用较多也较为经济的是冷却干燥与吸附剂干燥相结合的方法。
即首先经过冷却脱水,除去空气中大部分水分,余下少量水分通过吸收剂硅胶(或氧化铝)吸附除去,最后得到露点在-40℃以下的干燥空气,供给燃硫,转化,磺化之用。
三氧化硫的制取过程:
首先将固体硫磺在150℃左右熔融,过滤,送进燃硫炉燃烧,在600-800℃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炉气冷却至420-430℃进行转化器,在V2O5催化下,二氧化硫与氧转化为三氧化硫。
进入系统的空气所含微量水经冷却,会与三氧化硫形成酸雾,必须经过玻璃纤维静电除雾器除去,否则将会影响磺化操作和产品质量。
由于磺化装置对三氧化硫要求较严,生产操作要求稳定,否则也会影响磺化操作及产品质量。
故在开停车时必须有一套制酸装置,随时引出不稳定的三氧化硫气体。
2013-3-15 晚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