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乐堂古琴会馆
古琴调式
古琴律调
三分損一生南呂,得五寸三分三釐三豪;南呂三分益一生姑洗,得七寸一分一釐
一豪;姑洗三分損一生應鐘,得四寸七分四釐;應鐘三分益一生蕤賓,得六寸三分二釐;蕤賓三分益一生大呂,得八寸四分二釐七豪;大呂三分損一生夷則,得五寸六分
一釐八豪;夷則三分益一生夾鐘,得七寸四分九釐一豪;夾鐘三分損一生無射,得四
寸九分九釐四豪;無射三分益一生仲呂,六寸六分五釐九豪,以上便是十二律相生。
˙有人以為仲呂無法還生黃鐘,因而創立轉生四十八律,合原有之十二律為六十律。
其實這樣的方法計算,本來就有除不盡的時候,人力只能求得近似值,互相運算時可
以靈活用,不用拘泥除不盡的數字。
因為音律識自然之天籟,本相生周轉,非數理可
能盡。
˙琴弦雖然有七條,但是一六、二七同音,所以有只五正音,而調有五。
而論調的
方式有兩種,一是「三弦為宮說」,即是以第三弦為基準音:三弦為宮是為黃鐘調,
又曰宮調(C大調);當四弦為宮時,為太簇調,又曰商調(D大調);五弦為宮時,為仲呂調,又曰角調(E大調);一六弦為宮時,為林鐘調,又曰徵調(G大調);
二七弦為宮時,為無射調,又曰羽調(A大調)。
˙另是主「一弦為宮說」,即是以第一弦為基準音:一六弦為宮時,為黃鐘均,又
曰宮調;二七弦為宮調時,又曰夾鐘均,又曰商調;三弦為宮時,為仲呂均,又曰角調;四弦為宮調時,為夷則均,又曰徵調;五弦為宮時,曰無射均,又曰羽調。
一般
是以「三弦為宮說」為主。
以下以數字表示琴弦,括弧中代表其唱名,一一標示:˙黃鐘調(與大呂同調)
一(徵)二(羽)三(宮)四(商)五(角)六(徵)七(羽)
˙太簇調(與夾鐘、姑洗同調)
一(角)二(徵)三(羽)四(宮)五(商)六(角)七(徵)
˙仲呂調(與蕤賓同調)
一(商)二(角)三(徵)四(羽)五(宮)六(商)七(角)
铭乐堂古琴会馆
˙林鐘調(與夷則、南呂同調)
一(宮)二(商)三(角)四(徵)五(羽)六(宮)七(商)
˙無射調(與應鐘同調)
一(羽)二(宮)三(商)四(角)五(徵)六(羽)七(宮)
˙琴分為上中下三準,從岳山到四徽為上準,四徽到七徽為中準,七徽下到龍齦維下準。
每一準都具有五正二變共七音。
中準的各音長度為下準各音之一半,上準又等於中準之半。
如果以宮弦為例:散音為黃鐘(C),十三徽外為太簇(D),十徽九分為姑洗(E),十徽為仲呂(F),九徽為林鐘(G),七徽九分為南呂(A),七徽三分為應鐘(B)。
而中上二準,亦如此類推。
(見下表)
˙黃鐘調(與大呂同調)
˙太簇調(與夾鐘、姑洗同調)
铭乐堂古琴会馆
˙仲呂調(與蕤賓同調)
铭乐堂古琴会馆˙林鐘調(與夷則、南呂同調)
˙無射調(與應鐘同調)
铭乐堂古琴会馆
而其間調之轉換有二法,分慢宮法及緊角法,經層層轉換後皆可週而復始。
慢宮法為鬆某調之宮音一律,變為另一調之角音,又名慢宮變角法。
如黃鐘調變為林鐘調時,黃鐘絃為宮,林鐘調一六絃為宮,而將黃鐘調之第三絃慢一律,即成為林鐘調。
而黃鐘調的第三絃,即變成林鐘調的角絃。
緊角法為某一調之角音,變而為他調的宮音。
如由黃鐘調轉為仲呂調,仲呂調五絃為宮,所以將黃鐘調五絃緊一律,即變為仲呂調,而黃鐘調的第五絃,即成為仲呂調的宮絃。
其間轉換,如下所列:
˙慢宮變角法(皆慢一律)
黃鐘慢三絃而為林鐘
林鐘慢一六絃為太簇
太簇慢四絃而為無射
無射慢二七絃為仲呂
仲呂慢五絃而為黃鐘
˙緊角變宮法(皆緊一律)
黃鐘緊五絃而為仲呂
仲呂緊二七絃為無射
無射緊四絃而為太簇
铭乐堂古琴会馆
太簇緊一六絃為林鐘
林鐘僅三絃而為黃鐘
由以上可以看出,此二法實為相互運用,一正一反,如黃鐘慢宮為林鐘,反之則林鐘緊角為黃鐘,其餘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