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法规及开发前景分析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法规及开发前景分析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法规及开发前景分析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人们已把注意力由陆地转向资源丰富的海洋。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也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由于它不仅要考虑本国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协调和平衡各资本集团之间、各有关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要考虑各国之间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对海洋的各种影响因素。

因此,深海大洋矿产资源的勘探是一项涉及国际、各国法规、海洋地质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全球资源状况等多种因素的事业。

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些因素是各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尤其是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更促进了各国对加强海洋矿产资源政策法规研究的认识,这对维护各国海洋权益、规范海洋各类开发活动,包括探海大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促进海洋矿产的开发研究事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大陆架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制度一般认为,大陆架的法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大陆架公告》中提出来的。

然而,国际上对于大陆架的法律调整问题的讨论,最初是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中进行的。

从1950年开始,该委员会即着手进行制订管理大陆架的勘探和开发活动的一般原则性的工作。

经过第二届(1950年)、第三届(1951年)、第五届(1953年)和第八届(1956年)会议的反复讨论,在其拟订的海洋法条款草案中对大陆架的法律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

这些规定为1958年第一次联合海洋法会议关于大陆架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基础,并导致了1958年《大陆架公约》的产生,后来经过第三次联合国会议广泛的讨论和反复磋商,在最后新制定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对大陆架的定义做了修正。

《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区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

同时规定:“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从而,确定了法律意义上的大陆架定义和范围,《海洋法公约》第77条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沿海国的大陆架权利,主要是对于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专属权。

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它非生物资源。

沿海国可以自己进行勘探和开发这些自然资源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协议或发放许可证,准许外国及其法人和自然人进行这类活动。

没有沿海国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得在其大陆架上从事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 深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制度占海洋面积60%以上的深海(水深2 O00m以上)海底,以前可以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现今意义上的国际深海底区域的法律制度,也一直未作为一个问题在国际间明确提出。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勘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发达国和国际海洋考察活动也日益兴起,深海矿产—锰结核、锰结壳、金属软泥等相继发现。

根据80年代的统计资料,按当时世界各国对钛、镍、钻、锰、铅等矿藏的消耗计算,估算的三大洋洋底锰结核矿物所含的上述金属均可使用1 5万年以上。

尽管这个估算数字与实际有出入,但科学家已经确认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

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矿业界的关注。

1965年,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海洋法协会会议,会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锰结核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报告。

1967年,马耳他常驻联合国代表阿维德帕多首次提出:“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1968年12月21日,联大通过决议成立“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海底委员会”。

直到1970年12月17 日,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正式以联大的形式通过了《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从而确定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开发制度的总的出发点,即宣告深海底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得拥有所有权或主权,资源开发受制于将来设立的国际制度和组织。

作为全人类利益的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其中,公约中的《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的部分》制定了具体的国际海底资源的勘探及开发政策和制度。

关于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政策,《公约》第1 50条规定,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活动,应该“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使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全面的发展”。

“国际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制度”规定: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均属于全人类,这个权利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来行使,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得将区域及其资源据为己有。

开发方式由管理局附设的企业部与各缔约国及其公私企业签订合同共同开发。

为使锰结核开采不影响发展中国家陆上矿物的生产,对海底金属矿物的生产给予限定,而对于矿物出口国因开发海底资源而受到的不利影响给予补偿。

此外,对资源的开发方式、技术的转让、矿区费用及保护先行投资等方面都做了规定。

由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上述公约内容存有异议,所以,在公约的制定过程中又各自制定了一些法规和协议。

例如,美国1980年制定了《深海海底固体矿物资源法》,联邦德国1980年制定了《深海海底采矿临时管理法》,英国1981年制定了《深海采矿法》,法国于1981年制定了《深海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和开发法》,苏联1982年颁布了关于调整苏联企业勘探和开发大陆架以外海底区域矿物资源活动的临时措施,美、英、法和联邦德国1982年9月还联合签订了《关于深海海底多金属结核的临时措施的协议》等。

应该指出,《国际海洋法》正式生效后,任何关于深海海底资源的片面的单方面立法和国际协议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3 我国深海矿产资源的管理、立法及意义我国在海洋矿产的勘探开发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立法管理,从7O 年代以来至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颁布了多条法规,如《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勘探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然而,基于国外在大洋多金属矿产勘探开发管理立法工作中的经验和形势,应加快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度。

实际上,我国早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深海大洋多金属结核的调查研究工作。

推进了我国对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的研究、勘探和开发步伐,维护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

4 深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分析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国家进入商业性开采阶段。

根据资料分析,影响深海海底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4.1 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因素目前与多金属结核有关的镍、铜、钴和锰多金属的国际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一方面,全世界已经查明的陆上资源相当丰富。

镍的探明储量有1.1亿t以上,而目前每年的消费量不足90万t,铜的世界储量大约有85多亿吨,根据目前的消费水平,至少可满足全世界160多年的消费。

钴的储量估计有500多万吨,仅这个量也可保证全世界100多年的需求,何况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会有新的储量被发现,而其中一些金属的消费量却每年降低;另一方面,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大规模开采技术尚不成熟,还不具备商业开采的能力据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地质地球物理局的高级矿业工程师Peter D.Ingham先生1985年对开采太平洋北部深海海底多金属结核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海底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利率必须达到18% 以上才具开采价值,才能吸引投资者。

然而,按成本、单价、品位等计算实际的开采利率还不到1% 。

4.2 技术因素深海底矿产的勘查和开发是一项涉及诸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包括:勘查、开采、冶炼三个程序。

目前对世界各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查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且对其分布、丰度、品位等都具有详尽的调查研究成果。

但是,采矿技术、冶炼技术尚有很大差距多金属结核一般赋存在水深4 000~6 O00m的洋底,呈球状或团块状散布于洋底沉积物表层。

正是由于它们这种赋存水深、散布面积广的特殊成矿条件,从而大大增加了开采难度。

虽然某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许多深海采矿系统:如连续抓斗链系统、穿梭式采矿系统、液体或气体压力系统等,并进行了大量浅海或深海的开采试验。

但是,试验表明,这些技术不是采矿能力差,就是成本昂贵,都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因而,就目前的深海采矿技术现状而言,离大规模的商业性开采阶段相距遥远。

从冶炼方面,它们特殊的矿物特征决定了它们难于直接采用物理选矿方法进行加工、提炼。

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冶炼工艺流程能进行工业规模的冶炼加工。

4.3 环境影响因素深海采矿对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采矿系统对海底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集矿机采集多金属结核的过程中,一方面对采集路径周围海底的动、植物产生干扰和直接破坏;另一方面将对表层沉积物进行搅动,破坏沉积物原有的结构、构造,并使沉积物进入水体形成沉积物云团,这种沉积物云团作用的结果会使光照条件变得更差,并降低水体的清洁度,导致属种类型的减少、丰度大大降低。

第二,采矿船废液、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特别是表层水域环境的影响。

集矿机将结核收集到一起之后,将利用射流将结核冲洗干净,然后压碎,并将包含破碎结核与海水的泥浆提升到采矿船上。

如果再在采矿船上对结核进行处理、加工,则势必将大量尾矿、废水排放到海水中,这些废水、矿渣中含有大量颗粒物质和微量元素,必将对表层海水产生严重的污染作用。

第三,陆上加工处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在对多金属结核进行陆上加工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废水、化学废料,有毒气体等,它们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大气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潜在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深海海底矿产资源的实际性开发应是遥远的事情,除非陆上的这些金属的探明储量消耗殆尽,或者陆地上的金属的生产成本相当或大于海洋采矿综合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时,海底矿产的大规模的商业性开采才有可能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