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海底矿产资源是指蕴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富钴锰结核、热液矿藏和可燃冰等。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当然,海洋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海洋不管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资源发展都有着重大关系。

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

我国近海矿物资源主要是两类,一是石油和天然气,二是滨海砂矿。

在渤海,黄海,还有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东海,备受争议的南海都富含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矿产资源。

根据我国勘探成果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就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

我国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为38.9%,海洋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我国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23%,海洋为10.9%,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60.5%左右。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上整体处于早中期阶段。

近年来近海大陆架上的渤海、北部湾、珠江口、莺琼、南黄海、东海等六大沉积盆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国外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40亿吨,其中渤、黄海各为 7.47亿吨,东海为17亿吨,南海(包括台湾海峡)为11 亿吨。

这一预测可能偏低。

有的外国人则认为,仅渤海湾海底石油储量即达50~100亿吨,钓鱼岛周围东海大陆架一个地区约150亿吨。

就按国外的估计数,中国近海的石油储量大约与中国陆上的石油储量相当,约40~150亿吨。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更快;由于迄今尚没有非常稳妥而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导致海啸船翻。

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有自然上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限制,当然还有政治等一系列因素。

我国应以强硬的态度坚决保护我国的海洋合法权利,确保我国的资源不被掠夺,为今后海洋资源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造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