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感想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感想

读《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有感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编著的,这本书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科学技术进步,世俗化与宗教复兴,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读的,它有许多优点。

首先,这本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治学风格。

本书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

而且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

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的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

这本书的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的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

并且这本书的出版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此书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

因为它迄今完全没有涉及非洲和大洋洲国家。

那里的发展变化,无论对当地民众还是对现代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南亚次大陆各国丰富多彩的现代变革,此书也基本没有述评。

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

往大处说,对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迄今仍然是未竟的事业。

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一起涌上越来越拥挤不堪的现代化快车道,结局究竟如何,仍然难以预料。

这势必影响到对既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和经验得失,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以下则是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我们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

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解决了日本的基本崛起,当然崛起的核心是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

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

中日甲午战争后,以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其失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

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还是保持传统,但这样的斗争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

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军事层面,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

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追寻了170年历史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

它彻底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

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

1949年后,我们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另一个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就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复制。

1970年代,那时是中国最诡秘、最具变化、最具波澜壮阔的年代。

1971年林彪坠机身亡,意味着文革的破产。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再一次跟西方结盟。

其实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做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建国跟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用中苏结盟来对付西方自由世界。

后来中苏关系交恶,1972年尼克松访华就是中美握手,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过去是中苏联盟对付美国,后来我们反过来跟美国结盟对付苏联。

因此,我认为今天整个世界的版图,是从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开始,整个世界的逻辑就开始演绎了,就是中美联手对抗苏联——苏联的倒台——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时隔80多年后的改革开放,可以理解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的尝试。

30年改革开放,到底做了些什么?归纳起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经济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态模式,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这三大模式(尤其是经济和政治模式)的探索,使中国在改革道路上步履维艰,种种深层原因再次折射了百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贯困惑。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的程度提高了。

现代化的过程,是化蛹成碟的过程,第一次,李鸿章们没有也不可能化开封建体制这个“蛹”,洋务运动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所进行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最终他冲破了旧的体制的束缚,从整体上加快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