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一: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
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
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
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学反思二: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境美有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
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
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
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
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
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
我想,如果能够达到师生共赢,这节课就一定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学生学得轻松、充满兴趣;老师引导得法、得心应手,其课堂效果一定很好。
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学生是接受程度,又显得尤为重要。
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的知识储备上多下功夫,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