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材料强度理论

金属材料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在加工硬化中的应用
强度理论在锻压方向的主要应用是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的机理:
(1)三种单晶体金属的应力应变情况
1,面心立方金属形变强化能力远大于其他金属。

2,随着应变增大,面心立方金属经历弱的变形强化阶段后,发生强的形变强化,随后形变强化能力减弱。

3,体心立方的金属和密排六方金属初始弱形变强化阶段长度大于面心立方金属。

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又称冷作硬化。

产生原因是,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金属内部产生了残余应力等。

加工硬化的程度通常用加工后与加工前表面层显微硬度的比值和硬化层深度来表
加工硬化
示。

加工硬化给金属件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

如在冷轧钢板的过程中会愈轧愈硬以致轧不动,因而需在加工过程中安排中间退火,通过加热消除其加工硬化。

又如在切削加工中使工件表层脆而硬,从而加速刀具磨损、增大切削力等。

但有利的一面是,它可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以热处理方法提高强度的纯金属和某些合金尤为重要。

如冷拉高强度钢丝和冷卷弹簧等,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来提高其强度
和弹性极限。

又如坦克和拖拉机的履带、破碎机的颚板以及铁路的道岔等也是利用加工硬化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的。

以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σ-ε)图为例(见图)。

当载荷超过屈服阶段cе后,进入强化阶段еg,到某点k卸载时,应力不沿加载路线ocdеk 返回,而是沿着基本平行于oɑ的直线ko1下降,产生塑性变形oo1。

再加载时,应力沿o1k上升,过k点后继续产生塑性变形,此时屈服极限已由σS提高到。

如此反复作用,每循环一次都产生一次新的塑性变形,并提高强度指标。

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加工硬化逐渐趋于稳定。

这种加工硬化现象可解释为:在塑性变形时晶粒产生滑移,滑移面和其附近的晶格扭曲,使晶粒伸长和破碎,金属内部产生残余应力等,因而继续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引起加工硬化。

这种现象受到构成金属基体的元素性质、点阵类型、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等因素影响。

加工硬化可由真正应力-应变曲线来描述。

编辑本段在机械工程中的作用
①经过冷拉、滚压和喷丸(见表面强化)等工艺,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零件和构件的表面强度;
加工硬化
②零件受力后,某些部位局部应力常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引起塑性变形,由于加工硬化限制了塑性变形的继续发展,可提高零件和构件的安全度;
③金属零件或构件在冲压时,其塑性变形处伴随着强化,使变形转移到其周围未加工硬化部分。

经过这样反复交替作用可得到截面变形均匀一致的冷冲压件;
④可以改进低碳钢的切削性能,使切屑易于分离。

但加工硬化也给金属件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

如冷拉钢丝,由于加工硬化使进一步拉拔耗能大,甚至被拉断,因此必须经中间退火,消除加工硬化后再拉拔。

又如在切削加工中为使工件表层脆而硬,再切削时增加切削力,加速刀具磨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