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作业题一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剩余价值C. 生产关系D. 经济规律2. 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3. 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 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 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 从生成、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来研究4. 生产关系要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 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C.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6. 经济规律的类型不包括()A. 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B. 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C.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7. 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A. 它们都有价值B. 它们都有效用C. 它们都有交换价值D. 它们都是劳动产品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 生产商品过程中的两次劳动B. 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C. 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 生产商品的先后两次劳动9.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A. 抽象劳动B. 交换价值C. 私人劳动D. 社会劳动1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 个别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矛盾11.货币的本质是()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D.流通手段1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 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C.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D. 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13. 一定时期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A. 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B.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C.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 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成反比1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的交换B. 劳动力成为商品C. 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 劳动起家勤俭节约15. 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技术()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16.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A. m’=v/mB. m’=m/vC. m’=m/cD. m’=m/(c+v)17. 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18.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 劳动力具备人身自由且一无所有C. 社会分工的扩大 D、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出现19.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劳动过程的起点 B.价值形成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 D.超额劳动的终点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生产关系2. 价值3. 货币4. 剩余价值5. 可变资本三、分析判断(每题3分,共15分)1.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 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用处大的商品其价值就大,反之则相反。
3. 商品供过于求引起物价下跌,供不应求造成物价上升,因此,商品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4. 工人为资本家工作,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者价格。
5.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因此两者没有区别。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 当作货币的货币与当作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有哪些?4. 如何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五、计算题(每题6分,共12分)1.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
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
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2. 某一机器设备厂生产的机器设备的价值为40万元,每年损耗2万元,原材料每年消耗20万元,工人75人,年工资人均400元,全年产品价值总额为30万元,请计算:(1)该厂一年消耗的不变成本多少元?(2)支付的可变成本多少元?(3)年剩余价值多少元?(4)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2、A3、A4、C5、D6、D7、A8、C9、A 10、B11、C 12、A 13、B 14、B 15、A 16、B 17、A 18、B 19、D 20、C二、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2、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5、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三、分析判断1、这种观点不正确。
因为:(1)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人为地“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只能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其结果必然使生产力遭到破坏。
2、这种观点不正确。
因为:(1)各种商品具有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
所以,使用价值不能成为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基础,只能是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
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3、这种观点不正确。
因为:(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两者成正比。
(2)商品价格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反之,价格就要涨到价值以上。
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价格与价值还是趋向一致的。
4、这种观点不正确。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因为,如果劳动是商品,其价值无法决定,无法独立存在;如果劳动是商品,资本家进行等价交换,就无法获得剩余价值。
5、这种观点不正确。
因为超额剩余价值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但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众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的,是一种暂时现象;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共享的,是长期稳定的现象。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2)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它的特点是渗透到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中去。
(3)科学技术使生产力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2、(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矛盾统一体。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内部两因素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加以解决。
3、(1)运动形式不同:货币流通是为了买而卖,资本流通是为了卖而买。
(2)运动的内容不同。
货币流通是等价交换不同的商品,资本流通则换回了更多的货币。
(3)运动的目的不同。
货币流通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4)运动的限度不同。
货币流通是有限的运动,资本流通是无限的运动。
(5)运动的主体不同。
货币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商品,资本流通的运动主体是价值。
(6)运动的实质不同。
货币流通说明货币是交换的手段,资本流通说明货币是剥削的手段。
4、(1)相对剩余价值是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2)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时间。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相对剩余价值是众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五、计算题1、解:去年劳动生产力=1/1=1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125%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0.80元2、解:(1)一年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2万元+20万元=22万元(2)一年支付的可变资本价值:v=400元×75人=3万元(3)年剩余价值量:m=30万元-(22万元+3万元)=5万元(4)年剩余价值率:m’=m/v=(5万元/3万元)×100%=166.7%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
3、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4、剩余价值的生产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