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政法论坛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
2 0 0 8 . 1 1(中)
——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周庆建
摘 要 俾斯麦在十九世纪的两大外交实践:统一德意志和构筑俾斯麦欧洲秩序,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特点是:现实政治,地缘政治考虑,整体、深远的考虑,不拘泥于原则,恰当的妥协以及过度依靠其个人的智慧,从而打上了深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俾斯麦既运用实力,又进行妥协,刚柔相 济,军事和外交手段灵活使用,从而保证了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他 在外交上精心谋划各种策略,剖析了欧洲列强对德意志统一可能造成 的态度和普鲁士的对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 的局面。
二、立足于“均势”的温和大陆政策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格局,一改以前中欧凹陷,边 缘凸起的局势,在欧洲中心崛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给其他国家造 成恐慌。“自黎塞留时代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欧洲边缘地区的强国 包括英、法、俄,一直对中欧施加压力,现在中欧首次拥有足够的实力 可对边缘地区施压。”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受到极大侮辱,法德已没有 和解余地,法国将成为德国任何敌人的潜在盟友,而俾斯麦认识到德 国根本不可能使法国完全屈服或灭亡法国。他说;“我们绝不应该幻 想我们能够破灭这一民族,……我们常常视它为一个可怕的邻居” 因 此,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法国与他国结盟和 孤立法国,核心是防止出现反德同盟,根本目的是巩固统一成果以使 德国安全。根据欧洲形势和德国情况,俾斯麦制定了温和的大陆政 策,实行自制策略。俾斯麦多次声称,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是“满足”国 家,其意图在于安抚感到不安的欧洲列强。 他认识到德国的胜利已 达到欧洲列强所能容忍的极限,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张必将使德国重蹈 拿破仑的覆辙,不会给德国带来益处,反而会毁坏德国已经取得的胜 利成果。 鉴于此,俾斯麦从均势原则出发确定了稳健温和的外交政策,在 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建欧洲均势,前提是德国的强大,因此这个均 势对是德国非常有利的。他建立复杂的联盟体系来确保德国的安全, 从而建立了新的欧洲秩序,人们称之为“俾斯麦欧洲秩序”。 俾斯麦曾说,在五个人的竞赛中,最理想的当然是站在多于三个 人那一边。英、俄、奥、德、法五大国决定欧洲当时的格局,除法国之 外,俾斯麦与其他三国都想保持良好的关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俾斯麦 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1-196-02
提起俾斯麦,人们便想起“铁血宰相”和“铁血政策”,这对他及其 外交政策而言都未免失之偏颇,这只是其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国。” 俾斯麦深谋远虑地保留了与奥地利和好的可能性,从而为尔后 普法战争时争取奥地利中立预设了条件。
普奥战争结束后,法国大使贝内德蒂向俾斯麦提出战前他向拿破 仑三世所做的空口承诺:取得莱茵兹;用 1814 年的边界代替 1815 年 的边界;法国有权在卢森堡驻兵。但俾斯麦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法国 以背信弃义不履行承诺为由向普鲁士宣战。俾斯麦公布了法国的要 求,国际上纷纷谴责法国违反国际条约,法国陷于孤立。普法战争中, 普鲁士联合意大利击败法国,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严惩了法国, 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俾斯麦外交的以上各项特点都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实他的每一次重大外交实践基本上都具有上述特点,尤其后期更是 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外交的这些特点使之取得极大的成功,但同 时也潜伏着危机与隐忧。
四、深远的影响 俾斯麦主政德国近 30 年,其内政外交无论是对德国还是欧洲乃 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方面看,在近代史上鲜有能 出其右者。 首先,对德国来说,俾斯麦一改过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德 国在欧洲崛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并维护统一的成果,使其成为欧洲乃 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次,对欧洲来说,德国崛起打破了旧格 局。德国统一后,欧洲强国奥地利沦为二流国家,法国在欧洲的优越 地位也划上休止符,意大利也借此实现统一而成为欧洲强国。俾斯麦 所开创的欧洲格局,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格局至今没有多大变化,由此 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再次,俾斯麦外交政策对当时的外交理念造成巨 大冲击,影响到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外交思想。俾斯麦推行现实外交 导致德国统一。他所奉行的国家至上主义与黎塞留一脉相承,并使之 逐渐占据外交决策的首要地位。而在此之前,欧洲大陆流行理想主 义、正统主义外交。俾斯麦把欧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排除在德意 志之外,显然是对正统原则逆其道而行之。曾任英国首相的迪士累利 对德国统一如此评价:“此一战事乃一场德意志革命,其政治意义远大 于上一世纪之法国大革命。往昔之外交传统一一被其打破,新天下产 生于焉,均势已遭全毁。” 由于欧洲原有均势被俾斯麦打破,而此后 20 年间,俾斯麦完全凭 着自己的外交手腕和稳健自制的外交作风,通过构建新的联盟体系, 营造新的均势,维持了欧洲的和平。俾斯麦离职后,德国人或欧洲列 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欧洲局势和处理各国间的矛盾。后来的德国决 策者只记得三次王朝战争,却忘记了在战争中俾斯麦费尽心血的妥 协,以及统一后必须改持稳健温和路线。当德国无法维持均势以保护 自身安全时,便毫不迟疑地进行军备扩张,最终走上战争和失败的道 路。
一、统一德意志 俾斯麦外交政策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统一时期强 调以实力为主的“铁血政策”和帝国成立后温和的大陆政策。 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被称为德意志邦联,由 38 个拥有主权的邦 和自由市组成,各邦领土犬牙交错,国中有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 个最大邦国的领土都没有完全加入邦联,加入邦联的只有以前帝国的 领土。“实际上,德意志邦联是一个干瘪可悲、丑陋不堪的组织。” 德 意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都要求打破各邦分治割据实现德意志统 一。1862 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宰相,顺应历史的要求,开始实行逐步 统一德意志的计划。他上台伊始即在议会发表了著名演说:“维也纳 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 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 1848 年和 1849 年 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篇演说标志着德国统一 开始纳入俾斯麦的计划之中并付诸实施。 俾斯麦分析了当时形势特别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认为德意志 统一面临两大障碍:邦联内奥地利的阻挠和国际上敌对势力(主要是 法国)的反对。奥地利意欲由它来统一德意志,把普鲁士变为自己的 一个省;而法国认为德意志分裂符合其利益,否则法国在欧洲的霸主 地位将受到德国的严重挑战。俾斯麦分析欧洲列强之间关系后认为: 英国孤悬海外,只要不触动欧陆均势,它不会轻易插手,它甚至还可能 希望出现一个德意志大国与法、俄相抗衡,因此英国是可能争取的对 象;俄国在欧洲非常孤立,普鲁士是它在欧洲唯一的朋友,克里米亚战 争中只有普鲁士站在它一边,俄国不会愚蠢到得罪在欧洲的最后一个 朋友。俾斯麦要做的是如何克服奥地利和法国的阻挠,实现统一。 1863 年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的问题给俾斯麦一个 机会,从而拉开了统一序幕。丹麦吞并两公国引起德意志的愤怒,俾 斯麦利用这一事件拉拢奥地利为自己火中取栗。普奥联合击败丹麦 并瓜分了两公国,奥地利在普鲁士北方拥有了一块领土。俾斯麦这样 做是预先埋下隐患,便于今后在普奥之间制造争端,从而为对奥作战 提供借口。后来,奥地利果然不能忍受俾斯麦的挑衅而向普鲁士宣 战。在普奥开战前,为防止法国介入,俾斯麦事前给法国以口头承诺 稳住法国,但其亦深知法国是不可靠的(法国与奥地利签有密约)。 普鲁士迅速击败奥地利而让法国无机可乘。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力排 众议,对奥地利进行宽大处理,双方签订《布拉格条约》。事后他说: “我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做: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 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忌妒我们的强
三、兼容并蓄的生存之道 黎塞留曾说:“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唯 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俾斯麦非常推崇这句话,也据此进行外交实 践,开创了欧洲乃至世界外交的新局面。结合其实践,可以看出俾斯 麦外交的以下特点: 首先是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其外交政策完全从现实出发以最 大程度维护德国利益,这贯穿其外交实践全过程,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俾斯麦说:“一个大国唯一的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地有 利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 俾斯麦实 行适者生存的外交理念,运用实力,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军队的运 用恰到好处,最有效地为外交服务,而不是外交为军队服务。俾斯麦 执政时期,理性的、现实主义外交超过感性的民族主义和狂热的军国 主义而居于第一位。“即使是对付一件次要的外交,他也不肯为怪脾 气所影响,宁可跟着理性走。” 其次是深深的地缘政治考虑。地缘政治是用社会的地理透视来 分析国际关系问题,探讨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民族与区域结盟的 历史、起源及演化规律。虽然当时还没有兴起地缘政治学,但他外交 中地缘政治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德国是天生 被包围的国家。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曾经深有感慨地说: “我们位于欧洲中部,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地理位置使我 们比任何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俾斯麦在 奥普联合对丹麦作战以及联合意大利对法作战中都出于地缘政治的 考虑,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其对地缘政治的深刻认识及良好运用是分不 开的。 再次,俾斯麦不拘泥于原则,因时而变,不为条约、承诺所束缚,最 大限度维护德国的利益。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统一前他奉行不结 盟原则,为德国外交争取比较大的回旋余地以免被条约所束缚。“对 于国内的事情,他毫不客气地随心所欲:想结盟就结盟,愿毁约就毁 约。在外交方面只要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俾斯麦素来善 于用左手的独立活动来收回右手所作的承诺。当俾斯麦同俄国谈判 再保险条约时,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西亚占有绝对优势的合法 性,沙皇如果认为有必要负责保卫黑海入口以维护帝国的咽喉要道 时,德国有义务在道义上和外交上给予协助。但随之俾斯麦授意盟国 意大利、奥地利同英国达成两次地中海协议,维持地中海现状。这样 俄国无法在保加利亚或海峡采取行动来兑现俾斯麦的承诺。在统一 过程中,他致力于打破维也纳均势体系,统一德国后却是千方百计维 持欧洲的均势。 第四,俾斯麦过度依靠个人智慧,没有给后世德国人留下可供遵 循的制度和原则。他不相信任何人,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做了近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