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思维及其日常应用

批判性思维及其日常应用

批判性思维及其日常应用
首先就是总结一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点认识。

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

以前我们高中的时候就是一种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特点就是其主要以尽可能高效的吸收书本中的信息,知识。

所以不会对其进行过滤。

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有自己的判断去对待生活中的信息。

这么一种思维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着一场淋漓尽致的辩论。

当然不会不加思考地接受书本中的信息。

我对这两种思维的差异尤为印象深刻。

记得在第一节课之前我是特意去买了”学会提问”这本书来看的。

自以为了解了这两种思维。

记得在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材料(好像是论雷锋是不是好人)。

当时很快就读完了,正想着老师接下来会提什么问题。

谁知老师说:“谁能看出来,这段材料有什么问题。

”当时好像一下子懵了。

又好像是明白了点什么。

我们以前所接受的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早已经将我们那种怀疑的天性给磨灭掉了。

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去快速给文章分层次,找论据。

看完文章后马上开始答题。

一直的应试训练让我们明白,怀疑文章的正确性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是判断题,不需要你判断。

你要做的只是看完文章后马上答题。

我在看完老师的材料后还是习惯性地去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压根儿没想到材料有什么问题——尽管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点异样的感觉。

可是这种怀疑的天性早已被磨灭,所以就没有继续思考下去了。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海绵式思维吧。

那种突然明白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的震撼。

尽管早就知道什么是海绵式思维。

但如柴静所说的,知道与感觉到是不一样的。

课后我也有想过如何去避免这么一种海绵式思维。

个人觉得还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把阅读当做是正在与作者进行的一场不同时空的对话。

设想一下,假如有那么一个人拿同样的一段材料(论雷锋是否为一个好人。

)在与我讨论,我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跳进对方所准备的场景。

我能很轻易地辨别出他的话语中的谬误。

我想这也是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有关吧。

我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

我们的立场往往会干扰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

之前老师跟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但是我一直是处于这么一种认识“我能有什么立场?我一般都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控制好的,”。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冷静的人——直到老师在跟我们讨论南京彭宇案的时候。

老师所持的意见就是网友的反应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法官根据最大概然准则判定彭宇败诉是合理的。

当时我很想立马就站起来反驳:“既然当时的证据不足以断案,那么根据无罪假设原则,老太太有责任举证彭宇。

从另一方面看,根据最大概然准则,老师您是指全中国的人都不会扶跌倒的老太太?”。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

又没有不触及我的利益。

当时为什么就那么的愤怒呢?居然还荒唐到要进行人身攻击(最后一句话)。

我想还是那个立场在作怪吧。

当时老师说出他的立场时,他的立场就已经与我的立场不同了。

这时候的我已经失去了理智了。

最后给老师的建议的话,老师结合案例来讲的话是很好的。

但是有一点的话,讲话的时候那个音调太平淡了。

如果能更有激情就好了。

最后,谢谢老师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