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长(growth):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发育可塑性:指人体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体格发育指标,体能发育指标,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
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
三个鲜明的发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18-25。
3.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
第一突增期: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长(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9-11至13-15 男11-13至15-17);(1)突增期意义:1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
4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在时间进程上是不同的。
(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
(3)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发育最早,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发育最旺盛,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发育开始最晚,一次突增,先慢后快。
5.子宫型:子宫,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到出生时的大小;其后迅速增大。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
(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性别特征)体成分(身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生长的范畴。
(体成分的两成分模型由体脂重和去脂体重)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为10~20岁,WHO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1.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2.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3.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女性青春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0~18岁,男孩为12~20岁。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趋成熟;3.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加快,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5.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使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更明显;6.青春期心理发展骤然加快,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可能出现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发育类型: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突增维持1年左右)、晚熟型(瘦高,维持2年以上)、一般型(介于二者之间,维持两年左右)矮身材: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P3。
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生长迟缓、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生长迟缓。
高身材指个体的身高高于其性别年龄相应标准的第97百分位数以上。
按原因分:家族性高身材、体质性生长发育加速、巨人症。
性早熟(sexual prei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一般指男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活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
一般分真性性早熟,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引起;假性性早熟,多因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环境污染物种的激素成分,外源性性激素药物,含性激素制剂的不当应用也可引起;部分性早熟,患儿仅有某一方面的单独提前发育现象、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体质性性早熟,女孩8~8.5岁前出现第二特征指标一项以上发育或10岁前来初潮男孩9~9.5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或阴毛生长,本质上属健康人群。
青春期性发育障碍(delay puberty):一般指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其中前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
后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以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
①遗传因素: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如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是遗传影响的具体表现,身高、性成熟早晚、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都与家庭遗传有关,种族影响对个体的体型、躯干、和四肢的长度的比例等作用很大;双生子研究。
②环境因素: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
双生子研究:MZ同卵,DZ异卵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异相对作用大小。
越接近1,遗传作用越大。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含义以及特点:1)横断面调查;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种指标的一次性大标本调查。
特点:通过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料。
在一个较大地区范围内通过调查得出某项指标的正常值,建立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保健工作效果依据;对同地区同人群的连续多次调查,可比较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长期趋势。
调查规模达时间短,需较多测试人员,调查前应该有详细的计划严格的人员分工和测试程序,调查项目不宜过多,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属性有明确规定2)追踪性调查;是一种动态观察,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揭示生长发育规律性,系统深入的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调查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故反应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加准确,更能确切的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
费时长,调查中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从调查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
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可比性。
3)半纵向调查;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流失的缺点。
节约时间和工作量。
只具有部分的追踪性质,获得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将会出现两组不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修匀。
生长发育的评价的实际意义:1.了解个体、群体的生长发育现状,处于什么等级、发展趋势如何;2.为评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3.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评价既针对个体也针对群体,由生长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质综合评价报告等四类内容组成。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一:等级评价法和离差曲线图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二:指数法: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连,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
身高坐高指数:根据人体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从纵截面角度反映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短躯型(坐高cm/身高cm*100%);反映生理功能指数:身高肺活量指数和体重肺活量指数=肺活量/身高或体重;BMI营养状况指数。
三:Z分法:Z标准差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离差法。
它不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而是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从偏态分布大体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取+-1Z、+-2Z、+-3Z为界值点,建立正常值。
通过正态转换过程,实测值即被转换成Z分,由此确定发育等级。
四,LMS法:三大优势:1.对百分位数法、Z分法既沿袭又修正。
2.只要使用的样本量达到要求,所制成的正常值或标准课精确到个位。
3.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会出现交叉、颠倒或重叠,从而使所定正常值或标准的精确性显著提高。
五: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某些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
(四种: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齿龄,骨龄)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心理健康的措施,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
(对儿童来说,就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性格、提高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1.智力发展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5。
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心理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倚称心理卫生问题,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年龄的允许范围,称心理障碍。
(20%)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主要有: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力差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入学儿童。
注意有些属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