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课题》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又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教学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 “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 就丧失计算的意义。
“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并非如此,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抄错题的现象非常严重。
如:数字颠倒,把513抄成531;竖式上计算对了,横式上却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把加号抄成减号,把减号抄成加号,或写着减号却计算时做加法,还有的个位算加法,十位算减法等。
二是算理掌握不牢固。
"满十进一”却忘计进一,或向前一位进了一却不加一。
个别学生遇到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中数位对不齐。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一"的算理运用的不好,有的知道退位了,也标上退位符号,但计算时却不按照退位后的数去减。
三是20以内的加减计算出错率高。
学生对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好,甚至三年级都有1/5的学生还在数指头计算。
四是乘法口诀记的
不准确,如:把四七二十八记成四七二十四,使乘除法的计算错误率高。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提出了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这个课题。
因为我认为正确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不仅对现在的学习不利,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
二、假设与目标:
1、课题的界定: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具体目标
(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b、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
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b、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主要内容:
1、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1)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在每天中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2)在减负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
3)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适当综合性。
(二)、研究措施:
1、实录数学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2)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
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7)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
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至三年级学生及教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灵活使用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实施前期工作(2017年1月——2017年2月):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建立研究小组。
2、具体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10月):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
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
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底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在教研组里开展各类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
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研讨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对从中所得到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
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己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模式。
提高学生计算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七、课题组成员:
组长:秦剑成员:林战平田鹏强张小平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
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期末检测,与其之前成绩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