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划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依次是A.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B.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C.道德自律期、道德成规期D.他律期、自律期E.自律期、他律期(分数:1.00)A.B.C.D. √E.解析:对此题的解答容易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混淆起来,皮亚杰的是两阶段论,而科尔伯格的是三期六阶段论,要把两阶段论和三期六阶段论名称记准确。

2.下列关于青少年社会性交往的描述,正确的是A.开始建立友谊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分数:1.00)A. √B.C.D.E.解析:对此题的解答,特别要注意各选项的措词。

有些选项与真实情形看起来差别不大,如选项B,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至少与父母相等,甚至显得更重要一些。

有些是选项与实际情形恰好相反,如选项C,实际情形是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显著;选项D,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疏离到亲密;选项E,实际情形是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削弱。

3.将婴儿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的是A.托马斯 B.布雷泽尔顿C.格维茨 D.孟昭兰E.韩进之(分数:1.00)A. √B.C.D.E.解析:4.下列对学生学习一般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认识和认知活动要越过间接经验的阶段B.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C.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D.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E.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分数:1.00)A. √B.C.D.E.解析:5.青少年进入高中后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不包括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C.强烈的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D.自我评价的成熟E.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分数:1.00)A.B.C.D.E. √解析:6.心理学家鲍尔比所划分的婴儿依恋发展三阶段是指A.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C.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D.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E.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分数:1.00)A.B.C. √D.E.解析:7.关于婴儿物体知觉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婴儿在2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B.婴儿在6~7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C.婴儿在3个月以前就有了大小知觉恒常性D.婴儿在6个月以前能辨别大小E.婴儿在7个月时具有了分辨复杂形状的能力(分数:1.00)A.B.C.D. √E.解析:对婴儿物体知觉发展的知识点,重点要求掌握各种知觉能力形成的时间: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婴儿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婴儿在4个月以前就有了大小知觉恒常性;婴儿在6个月以前就能辨别大小。

8.下列关于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A.既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也可在意识水平上进行B.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时,当事者本人一般是不知道的C.防御机制都通过伪装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D.防御机制都通过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E.防御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阻挡本我冲动,二是干扰本我冲动(分数:1.00)A. √B.C.D.E.解析:9.“阉割焦虑”和“阴茎嫉妒”出现的人格发展阶段是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D.潜伏期 E.生殖期(分数:1.00)A.B.C. √D.E.解析:10.无意识中的真实思想以它的相反形式在意识中呈现出来,这种防御机制是A.压抑 B.替代 C.投射D.反向形成 E.合理化(分数:1.00)A.B.C.D. √E.解析:11.下列关于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但对行为的影响都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B.性本能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C.精神投入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反精神投入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D.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E.反精神投入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分数:1.00)A.B. √C.D.E.解析: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理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对行为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性本能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精神投入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反精神投入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流动易变的性质;精神投入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

12.荣格将人格划分为A.意识、前意识、潜意识B.本我、自我、超我C.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D.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E.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妮姆斯、自身(分数:1.00)A.B.C. √D.E.解析:A、B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D是阿尔伯特提出的人格结构,E是荣格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种类。

13.由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的关键年龄是A.8~9岁 B.9~10岁C.10~11岁 D.12~15岁E.15~18岁(分数:1.00)B.C. √D.E.解析:14.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是A.0~1岁,3~4岁B.1~2岁,4~5岁C.2~3岁,5~6岁D.3~4岁,6~7岁E.4~5岁,7~8岁(分数:1.00)A.B.C. √D.E.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婴幼儿概念掌握的发展:2~3岁,5~6岁是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在类概念上,4岁以下儿童82.3%不能分类;6~7岁逐渐能按事物的功用分类。

15.“创新-罪恶”危机得以积极解决的结果是A.能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B.能投入工作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C.秩序感和意义感,对自己和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D.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E.意志训练,能做决定(分数:1.00)A.B.C.D. √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艾里克森的人格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学习,要重点掌握三点:各阶段的“危机”、年龄阶段、“危机”积极或消极解决的结果。

16.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是A.学习 B.独立自主C.建立自我同一性 D.找工作E.建立友谊(分数:1.00)A.B.C. √D.解析:17.下列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不公允的是A.潜意识的思想不是新东西B.该理论过于主观,完全不可验证C.使用了不具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他的理论D.过分强调本能E.对普遍的人性消极面的描述(分数:1.00)A.B. √C.D.E.解析:精神分析并没有走一条实证科学的道路,这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作为一名医生更加重视进行精神分析的医疗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检验精神分析理论。

以现在的方法论观点来看,弗洛伊德在其理论探索阶段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和个案法,而这两种方法已被证明是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对精神分析的实证研究在西方兴起,有些观点或理论的某些方面如梦、催眠等已有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精神分析理论缺乏实验证据的缺点也有望得到解决。

18.关于婴儿空间知觉发展的描述,错误的是A.婴儿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B.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备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C.新生儿未能对逼近物体进行反应D.新生儿已经具有原始的深度知觉E.“视崖”装置是用来研究婴儿深度恐惧感的(分数:1.00)A.B.C. √D.E.解析:19.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基础的防御机制是A.替代 B.认同 C.压抑D.投射 E.合理化(分数:1.00)A.B.C. √D.E.解析:20.“勤奋-自卑”危机所处的年龄阶段是A.0~1岁 B.1~3岁C.4~5岁 D.6~11岁E.12~20岁(分数:1.00)A.B.C.D. √E.解析:21.儿童开始理解性别稳定性的时间是A.2岁左右 B.2.5~3岁C.3~5岁 D.5~7岁E.7~9岁(分数:1.00)A.B.C.D. √E.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2.5~3岁的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5~7岁儿童开始认识性别的稳定性;学龄期的儿童开始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

22.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关于本我的描述,错误的是A.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B.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C.本能中心所在,是无意识、无理性的D.奉行快乐原则E.婴儿的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本我组成的(分数:1.00)A.B.C.D.E. √解析:23.关于婴儿记忆发生发展的描述,错误的是A.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已有了听觉记忆B.新生儿有了再认表现C.3个月婴儿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D.6个月以后的婴儿再现、模仿能力迅速发展E.12个月以后的延迟模仿能力产生(分数:1.00)A.B.C.D. √E.解析:24.社会学家把夫妻关系的变化划分为先后相继的时期,依次是A.蜜月期-深沉期-移情期-矛盾期B.蜜月期-矛盾期-深沉期-移情期C.蜜月期-矛盾期-移情期-深沉期D.蜜月期-深沉期-矛盾期-移情期E.蜜月期-移情期-矛盾期-深沉期(分数:1.00)A.B.C. √D.E.解析:25.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的发展顺利过渡到下个阶段的基本条件是A.彻底遏制本我的欲求B.全面满足本我的欲求C.适当满足本我的欲求D.完全遵从自我的现实原则E.完全遵从超我的道德原则(分数:1.00)A.B.C. √D.E.解析:26.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A.神经症性焦虑、特质焦虑、现实焦虑B.神经症性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C.基本焦虑、特质焦虑、道德焦虑D.特质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E.基本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分数:1.00)A.B. √C.D.E.解析: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神经症性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三种;基本焦虑是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提出的概念;特质焦虑是卡特尔和斯皮尔伯格提出的概念。

27.老年期的情感发展特点是①容易有消极情感体验②容易激动、冲动③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诱发事件④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⑤情感体验丧失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④ E.①④⑤(分数:1.00)A.B.C. √D.E.解析:28.婚后适应不包括A.性生活的适应 B.人际关系的适应C.夫妻间经济收入的使用安排D.孩子出生后家庭生活的适应E.夫妻间职业的适应(分数:1.00)A.B.C.D.E. √解析:29.下列关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次B.意识、前意识是个体心里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C.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但可以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D.潜意识在正常心理功能中作用不大E.潜意识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的症状(分数:1.00)A.B.C.D.E. √解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是可以从记忆中招回到意识中的经验和记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潜意识在正常及变态心理功能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的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