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维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成果成果总结成果完成人:王淑芳孟庆男李劲韩娜郭涛一、成果依据的教育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施以身心方面的影响,使其成为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终身性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教育者本身要研究教育的本质,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教育和教育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了社会的首选。
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不具备学科、地域和专业优势的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抢占制高点,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上打开突破口,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多数高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即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实践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学到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却未能提高素质和形成能力,特别是没能学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高分低能、学非所用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和创业市场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育公平性的失衡。
因此,我们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把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追求。
在这种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确立了“宽基础、厚专业、强技能”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三维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要具备“理论功底+专业技能+情商情趣”三维立体化素质。
通过设置模块课程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学生在某一两个学科或几个理论层面要有深入的掌握,做到“理论求精”;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进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做到“技能过硬”;通过走出去接触社会,实现课堂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形成竞争优势,做到“情商突出”。
二、成果的核心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三维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具备“理论功底+专业技能+情商情趣”三维立体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依托课堂探究性教学、专业技能性训练、社会体验性活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情感态度。
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三方面成果:1、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即人本性教学理念、自主性教学理念、生活性教学理念初步确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教师从教材的复制者成了建设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促进者,从学生的控制者到引导者。
使学生形成了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2、实现了课上实践教学环节和课下专业技能强化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形成了教学设计技能、课堂讲授技能、学习指导技能、问题处理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学术探讨技能等,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精神、情商情趣得到提升,竞争优势得以形成。
3、实现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新教学理念的中等学校教学型人才、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自主创业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三、成果的实施过程和主要阶段(一)成果的实施过程为实现“三维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三维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依托课堂探究性教学、专业技能性训练、社会体验性活动三个平台,提升学生的“三维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情感态度。
三者既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机体系。
1、课堂探究性教学-----夯实专业基础,丰富理论功底课堂探究性教学是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课堂,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论性教学、技能性教学、应用性教学相结合,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实现枯燥理论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获取学习。
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时数和课程结构的合理。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
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饱满,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计297学时,占总学时2830的10.5%,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原来3学时的“教材教法”课程设为6学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和“教材分析与试教”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占一半,实训学时占一半。
设有“社会调查与统计”、“办公自动化”、“公务员制度”等实训课程。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包括课堂实训、教师基本功训练、教材分析与试教、教育见习与微格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入学与毕业教育等多种形式。
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堂外的课前15分钟演讲训练、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实践、精品课技能大赛等其他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设施能够满足培养人才需求。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的目标是“理论求精,技能过硬”。
对学生传授的知识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进行全方位设计,决不能机械复制一般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追求教学内容的体系创新、条块精炼、重点突出,进而在这一部分达到“以精炼求精深”的目的。
同时课堂教学更注意专业技能、个性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过硬,学生不必样样通,但有一样精。
再次,在教学方式上提倡“鼓励参与、追求创新”。
“鼓励参与”指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在政策导向、教学效果评价上侧重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获取、快乐学习的效果。
“追求创新”意在突出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教学方式上予以保障。
主要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创新、知识传授方式创新、师生关系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标准创新等。
课堂探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门课程中应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创造了模块式教学法:首先,在宏观层面,把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八章内容,是对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世界主题的总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变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个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含三、四、五、六、七章内容,是对二战后的各类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外交战略的具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中观层面,把每章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三大模块,按模块来组织教学,即将一章的内容分解为“知识点的识记模块”,“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和“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在讲每一章前,将每一模块下的内容要点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块来进行讲解。
再次,在微观层面,精心设计每一模块的内容取舍和教学方法,如“知识点的识记模块”应为本章重要的概念、事件、人物、外交战略名称、年代、国际组织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论、观点、一国外交战略的内容和提出的原因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资料,特别是“另一说法”的资料,以及与本章内容相联系的最新国际热点信息资料。
这部分内容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搜集,拿到课堂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深化。
其中的创新点“时政论坛”,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寻找热点问题,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制作课件,再到课堂上播报。
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课件制作质量非常高,收获非常大。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2005年被评为渤海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王淑芳教授被评为渤海大学教学带头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创立了“1+1”教学模式。
所谓“1+1”教学模式,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这门课程,无论在教学时间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中的一个“1”是指一定时间内的理论性教学,即对学生进行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另一个“1”是指另一时间内的实践性教学,即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并进行实际的讲课训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的讲课基本功得到提高,在精品课大赛和教育实习中涌现了一大批技能过硬的优秀学生。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1+1”教学模式研究成果2005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主讲教师孟庆男教授被评为锦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社会学》课程创立了“双三”模式下的实践性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社会学》的教学中运用“三种方法”,实现“三个目标”。
即通过“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三个目标”。
在教学全过程中,具体运用了以下的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全过程中,用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来强化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在每学期的正式授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逐一分解到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并有的放矢地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答。
同时,针对大学生关注和敏感的婚姻家庭问题、前途问题等,进行专题研讨并形成课程论文,进一步升华社会学理论知识。
(2)体验教学法。
设置“课前演讲”、“课中说课”、辩论赛等环节。
每次课前利用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选题发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教师从思想内容、演讲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课中说课”指选取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实习讲课,这样既温习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师基本功;辩论赛以班级为单位就指定论题进行辩论,首先由双方指定辩手进行辩论,然后其他同学可以自由参与,通过两种对立观点的交锋,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
先后到锦州市劳动力市场、锦州市民政局、锦州市本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相应调查报告或感受,使学生从校内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生活。
通过上述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力求摒弃传统文科教学忽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与未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业的意识。
这种方法不仅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实现理论讲授与能力养成相结合、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社会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生活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