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

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

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

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

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

刊登新闻、评论等。

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

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

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
1863年创的英文《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

孖剌报
《孖剌报》:1857年创刊,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因主编莫罗名字的粤语译音而得名,一直出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军队占领香港才停刊。

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

德臣报
《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

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因创办人英国商人德臣而得名。

香港纪录报
《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

产权几度变化,1863年停刊。

中国之友
《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

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尔德。

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

报纸论调开始大变。

比较重视中国新闻。

鸦片战争后香港著名的英文商业报纸主要有哪些?
(1)《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1842年创刊,比较重视中国新闻。

(2)《香港纪录报》(Hong Kong Register)是《广州纪录报》的延续。

1843年,《广州纪录报》搬到香港,于是改名《香港纪录报》。

(3)《德臣报》(China Mail)(1845-1974),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因创办人英国商人德臣而得名。

(4)《孖剌报》(Daily Press)1857年创刊,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因主编莫罗名字的粤语译音而得名,一直出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军队占领香港才停刊。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什么?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带着文化政治任务而来。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有四点: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博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兴起与商业性报纸崛起的原因分析
1、香港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发达,产生了对商业信息的需求。

2、在外国新闻史上,欧洲从14、15世纪就有了以商人为读者,报道商业信息的报纸,外国人在占领香港以后,把欧洲的商业报纸带到了香港。

中国丛报
1835年5月创刊,英文月刊。

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创办。

参加编辑工作的有马礼逊、郭士立、卫三畏(WILLIAMS)等人。

大量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因为其中记录的关于中国的材料非常丰富,所以被看作是美国的第一本汉学期刊,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11月8日创刊,这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主要报道市场上的货物行情、来往商船的航期消息等,但同时也刊登一些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其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

创办人是英国的鸦片商人马地臣,马礼逊参与了这份报纸的编辑。

在政治立场上,《广州纪录报》和英国政府走得很近,主张维护英国鸦片商人利益,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