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檫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的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题及草稿纸上无效。
3.第Ⅱ卷33-38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卷上,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按题号写在答卷上。
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4 O 16 Cl 35.5 Ca 405.考试结束时,将本试题和答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极低)进行实验:将人红细胞某种膜蛋白的mRNA注入到细胞内,72小时后将其放入低渗溶液中。
与未注入此mRNA的细胞相比,注入mRNA的细胞迅速吸水涨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水分子全部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卵母细胞B. 推测对应的膜蛋白借助囊泡定位到细胞膜上C. 注入的mRNA在细胞中可作为翻译的模板D. 该实验体现了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产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肝糖原彻底水解,其产物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能发生颜色反应B. 蛋白质不彻底水解,其产物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 脂肪彻底氧化分解,其产物能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颜色反应D. 葡萄糖不彻底氧化分解,其产物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颜色反应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全部均等分裂B. 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没有纺锤体和染色质C.细胞的衰老、凋亡、坏死均不有利于个体发育D.人体所有细胞都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但有些细胞中却不存在与癌变有关的基因1理科综合试题第页(共16页)4.某新发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并且蛋白质衣壳外还有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但也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针对该病毒研究出的疫苗可以一次注射,终生有效B. 吞噬细胞可以通过包膜上的糖蛋白质识别该新型病毒C. 与其他RNA一样,该新型病毒的RNA也无法形成氢键D. 该新型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会逆转录出DNA并整合到染色体上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常形成随机分布B. 描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 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优势种将不再发生改变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6.水稻分蘖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DD、Dd、dd的个体分别表现为多分蘖、二分蘖、单枝无分蘖。
现有一株二分蘖植株,其D基因所在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D基因不受影响),已知含缺失突变染色体的花粉有50%不育,且缺失纯合子致死。
下列关于该植株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植株缺少了部分基因,所以其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 该植株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花粉中D基因的数目可能为0、1、2C. 其自交后代中二分蘖植株所占比例为3/5D. 其测交后代中二分蘖植株所占比例为1/27.2019年12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下是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时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 选用9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B. 外出归来,应立即向外套喷洒高浓度的84消毒液C. 为使消毒效果更高效,可以将酒精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D. 过氧乙酸可用于环境消毒,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其原因是二者均可以使病毒和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变性8. 共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碳原子的多环烃称为桥环烃,共用的碳原子称为桥头碳。
桥环烃二环[2.2.0]己烷的碳原子编号为。
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桥头碳为1号和4号B. 与环己烯互为同分异构体C. 二氯代物有6种(不考虑立体异构)D. 所有碳原子不可能位于同一平面2理科综合试题第页(共16页)理科综合试题 第 页(共16页)3 9.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 利用图1用于配制0.10 mol·L -1 NaOH 溶液 B. 利用图2用于测定中和热C. 利用图3所示装置收集HClD. 利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NH 310.以TiO 2为催化剂的光热化学循环分解CO 2反应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反应的机理及各分子化学键完全断裂时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过程①中钛氧键断裂会释放能量B. 该反应中,光能和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 使用TiO 2作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焓变,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D. CO 2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 2(g) ===2CO(g) + O 2(g) ΔH = + 30 kJ/mol11.室温下,甘氨酸在水溶液中主要以+32NH COO CH -—、+32COOH CH —和22NH COO CH -—三种微粒形式存在,实验测得不同pH 甘氨酸溶液中各成分分布分数δ与pH 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理科综合试题 第 页(共16页)4 A. a 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b 点B. c 点溶液中C. 的平衡常数K=xD. a 点溶液中,存在关系式12.含有对氯苯酚和醋酸钠的废水净化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本装置集净化、供电于一体,产物之一还有消毒作用B. 每消耗1molCH 3COO -,通过质子交换膜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8molC. 在该装置中,B 极上的电势比A 极上的电势高D. A 极的电极反应为13.右下图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其中 X 、Y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 X 、Y 、Z 处于不同周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单质沸点:X >YB. Z 与 X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ZXC.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弱酸D. 该化合物中 X 、Y 、Z 均满足 8 电子稳定结构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 有选错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γ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B.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C.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重核裂变D. 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来自轻核聚变理科综合试题 第 页(共16页)5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质点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此可知(图中虚线与曲线相切)A. 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做变减速直线运动B. 在0~t 0时间内的某时刻,甲、乙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C. 甲、乙两质点从x =2x 0位置同时出发,同时到达x =0位置D. 在0~t 0时间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t 0时刻后,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16.避雷针上方有雷雨云时,避雷针附近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中央的竖直黑线AB 代表避雷针,CD 为水平地面。
MN 是电场线中两个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点的电势比N 点的电势高B. M 点的场强比N 点的场强大C. 在试探电荷从M 点到N 点的多条路径中,电场力做功不同且沿直线MN 走电场力做功最少D. CD 的电势为零,但其表面附近的电场线有些位置和地面不垂直17.近年来,手机无线充电功能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很大便利。
如图甲为充电原理示意图。
充电板接交流电源,对充电板供电,充电板内的励磁线圈可产生交变磁场,从而使手机内的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当充电板内的励磁线圈通入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流时(电流由a 流入时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感应线圈中产生的是恒定电流B. t 1~t 3时间内,c 点电势高于d 点电势C. t 3时刻,感应线圈中电流的瞬时值最大D. 感应线圈中电流的方向总是与励磁线圈中电流方向相反理科综合试题 第 页(共16页) 6 18.如图所示,边长为l 的等边三角形导线框用绝缘细线悬挂于天花板,导线框中通以恒定的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图中虚线过ab边中点和ac 边中点,在虚线的下方为垂直于导线框向里的有界矩形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
此时导线框处于静止状态,细线中的拉力为F 1;现将虚线下方的磁场移至虚线上方且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改为原来的2倍,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导线框仍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细线中拉力为F 2。
则导线框中的电流大小为A .F 2-F 1BlB .F 2-F 12BlC .2(F 2-F 1)BlD .2(F 2-F 1)3Bl19.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左侧截面为半圆的光滑柱状物体A ,在物体A 与竖直墙面之间放着一个光滑斜面体B ,斜面体B 未接触地面,整个装置在水平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推动物体A 缓慢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平力F 大小不变B. 地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不变C. 斜面体B 对物体A 的压力逐渐增大D. 墙面对斜面体B 的支持力逐渐减小20.2019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作品《流浪地球》热播,影片中为了让地球逃离太阳系,人们在地球上建造特大功率发动机,使地球完成一系列变轨操作,其逃离过程可设想成如图所示,地球在椭圆轨道I 上运行到远日点B 变轨,进入圆形轨道II.在圆形轨道II 上运行到B 点时再次加速变轨,从而最终摆脱太阳束缚。
对于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沿轨道I 运行的周期小于沿轨道II 运行的周期B. 在轨道I 上由A 点运行到B 点的过程,速度逐渐增大C. 沿轨道I 运行时,在A 点的加速度大于在B 点的加速度D. 沿轨道I 运动至B 点时,需向前喷气减速才能进入轨道II21.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半圆弧槽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槽口向上,槽口直径水平,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从P 点由静止释放刚好从槽口A 点无碰撞地进入槽中,并沿圆弧槽匀速率地滑行到最低点B ,不计物块的大小,已知P 点到A 点高度为h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理科综合试题 第 页(共16页) 7 A. 物块到B 点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mg 2ghB. 物块在B 点时对槽底的压力大小为(R +2h )mg RC. 物块从A 到B 过程重力的平均功率为2mg 2gh πD. 物块从P 到B 过程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mg (R +h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