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污染源评价
2.3 实测计算法
(2)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 浓度的数量级小,一般使用 为单位, 浓度的数量级小,一般使用mg/m3为单位,而废水 为单位 通常是mg/L; 通常是 ; 废气样品的采集和烟气量的测量一般都在排气筒内 进行; 进行; 由于烟气在体积、压强和温度上的依赖关系, 由于烟气在体积、压强和温度上的依赖关系,检测时 需要同步进行温度、压力的测量, 需要同步进行温度、压力的测量,计算时需要将烟气流 量和浓度折算到标准状态下,写作NM3/s和 mg/NM3 量和浓度折算到标准状态下,写作 和
N ij =
C ij C 0i
3.2 等标污染指数
(2)污水排放标准选择 ) 排放限制值和污水的去向有关; 排放限制值和污水的去向有关; 是与污水的性质有关。 是与污水的性质有关。 同一水域兼有多种功能的,以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同一水域兼有多种功能的,以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污水排污公共下水道并进行集中二级处理时,执 污水排污公共下水道并进行集中二级处理时, 行相应的城市下水道水质规定。 行相应的城市下水道水质规定。
1.2 污染源调查
(3)农业污染源调查 ) 农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由于需要施用农药、化肥, 农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由于需要施用农药、化肥, 产生环境污染,农业自身也受害。调查的内容主要有: 产生环境污染,农业自身也受害。调查的内容主要有: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 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3.1 污染源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3.2 等标污染指数 3.3 等标污染负荷 3.4 污染负荷比
3.1 污染源评价的概念
污染源评价是指对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鉴别和比较。 污染源评价是指对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鉴别和比较。 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主要取决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主要取决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性 排放方式等。 质、排放方式等。 污染源对环境产生的实际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污染源 污染源对环境产生的实际污染效应, 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环境的性质(背景值、自净能力、 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环境的性质(背景值、自净能力、 扩散条件),接受者的性质, ),接受者的性质 扩散条件),接受者的性质,以及各种污染物之间的作 用和协同效应等 。
第三章 污染源评价
3.1 污染源调查 3.2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3.3 污染源评价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1.1 污染源及污染物 1.2 污染源调查
1.1 污染源及污染物
(1)污染源的定义 ) 即污染物的发生源,污染物的来源。 即污染物的发生源,污染物的来源。通常把向环境中排放 释放)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霉菌、病菌) (释放)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霉菌、病菌)有害物 质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环境污染源。 质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环境污染源。
2.3实测计算法 2.3实测计算法
(1)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首先对全厂各类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流量的测定。 首先对全厂各类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流量的测定。 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在各采样点取得样品, 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在各采样点取得样品,测定不 同时间的浓度值;也可按照流量的大小加权混合,取某一 同时间的浓度值;也可按照流量的大小加权混合, 时段浓度加权平均值。 时段浓度加权平均值。 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M =C Q 注意浓度及流量单位的换算,保证计算量纲的一致性。 注意浓度及流量单位的换算,保证计算量纲的一致性。
第二节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2.1 物料衡算法 2.2 经验系数法 2.3 实测计算法
2.1 物料衡算法
(1)方法原理 ) 该模型的推导来自于物质总体的质量平衡。在生产过程中, 该模型的推导来自于物质总体的质量平衡。在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物料量等于产品所含这种物质的量与这种物质流失 量的总和。 量的总和。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 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 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可以用质量平衡法求 出。
2.2 经验系数法
(1)排污系数法 )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进行计算, 根据生产过程中 , 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 , 进行计算 , 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称为排放系数或排污系数法。 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称为排放系数或排污系数法。 计算公式为: 计算公式为: M (千克污染物 年)= K(千克污染物 / 吨产品)× W 千克污染物/年 吨产品) ( (吨产品 / 年) 吨产品
1.1 污染源及污染物
(1)污染源的分类 ) 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过程可以分为两类: 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过程可以分为两类: 直接污染( pollution); 直接污染(primary pollution); 转化污染( pollution) 转化污染(secondary pollution)
1.1 污染源及污染物
(1)污染物 ) 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 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 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 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称为环 境污染物,或称作污染物。 境污染物,或称作污染物。
1.2 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 类型和位置等,是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内容。 类型和位置等,是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内容。 污染源的调查主要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的调查主要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调查、生活污染源 调查、交通污染源调查,也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源调查、 调查、交通污染源调查,也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源调查、水 污染源调查和噪声污染源调查等。 污染源调查和噪声污染源调查等。
m = m0 (1 − k ) t −t0
k是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是本模型中预测排污量的关键 是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 因素,通常有: 1。 因素,通常有:0 < k < 1。
2.2 经验系数法
(3)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法 假设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参照年之间, 假设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参照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 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各自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 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标年之间, 长;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标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 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G 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G各自也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 增长, 增长,即
1.2 污染源调查
(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企业周围环境状况; 企业周围环境状况; 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工艺;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工艺; 污染危害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生产发展情况调查; 生产发展情况调查;
1.2 污染源调查
(2)生活污染源调查 ) 主要指住宅、医院、学校、商业及其它公共设施。 主要指住宅、医院、学校、商业及其它公共设施。它排放 的主要污染物有: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 的主要污染物有: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调 查内容包括: 查内容包括: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1.2 污染源调查
在进行一个地区的污染源调查, 在进行一个地区的污染源调查,或某一单项污染源的调查 都应进行自然环境背景、社会背景调查。 时,都应进行自然环境背景、社会背景调查。根据调查的 目的不同,项目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目的不同,项目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自然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 自然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质 社会背景调查包括居民区、水源区、风景区、名胜古迹、 社会背景调查包括居民区、水源区、风景区、名胜古迹、 居民区 工业区、农业区和林业区等。 工业区、农业区和林业区等。
2.1 物料衡算法
(2)建立投入产出表 ) 对于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运作而言, 对于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运作而言,原料的量不一定仅限 于进入产品和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的流失量。 于进入产品和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的流失量。建立投入产 出的全平衡分析表对于正确的估计污染物的发生量、 出的全平衡分析表对于正确的估计污染物的发生量、削减 进行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进行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3实测计算法 2.3实测计算法
实测法是污染物调查中首先应该使用的方法。 实测法是污染物调查中首先应该使用的方法。 过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 过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对重点污染源在有代表性的采样 点上取样,测得废水、废气、 点上取样,测得废水、废气、废渣中污染物的浓度及排放 经计算得到污染物排放量。 量,经计算得到污染物排放量。 只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的参考值, 只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的参考值, 也应通过实测进行总结和检验。 也应通过实测进行总结和检验。
3.2 等标污染指数
(3)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 ) 主要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主要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的规定, 的规定,该标准设置三项指标 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 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 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M = M 0 (1 + a ) t −t0
G = G0 (1 + β ) t −t0
2.2 经验系数法
(3)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法 令弹性系数: 令弹性系数:
γ =
a
β
虽然在预测基准年前后,a和 β 的数值可以不同,但是弹性 虽然在预测基准年前后, 的数值可以不同, 系数法认为预测基准年前后的弹性系数保持不变。 系数法认为预测基准年前后的弹性系数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