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后膜具有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的物质,该 物质的物质基础是:
A、糖蛋白
B、胆固醇
C、磷脂
D、多糖
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 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到电信号 B、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到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下图表示某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 表述正确的是:
▪ 突触传导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 传递的信号即有兴奋性,也有抑制性的 对某些药物敏感
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B. 突触可分为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 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 下一个神经元并使其兴奋 D. 兴奋通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反应速度
神经调节 快而准确
体液调节 缓慢
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
暂
比较长
联 系 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 主导地位,体液调节又受神经系统的调 节。
为什么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 迅速、更准确呢?
这是由于神经调节的信息是神经细胞发 放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系统内的 路径快速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 准确的反应.
2.分泌结构 突触前膜
3.受体 4.种类 5.作用 6.去向
突触后膜上糖蛋白 为什么突触小体
按功能分为两种
中含有较多的线 粒体?
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为兴奋传导或递
作用后被分解
质分泌等提供能 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
▪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凸的是回
凹凸不平 凹的是沟或裂
成年约2200cm2
人脑的高级功能
运动区(中央前回) 中央沟
书写语言中枢 体觉区(中央后回)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人脑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 很大不同在于:人脑还具备 了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 功能(语言区)
a
b
c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 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发生兴奋或抑制
六、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反射
1.反射的概念: 脑和脊髓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 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 性应答。
突触小体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内含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图二
1、突触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细胞体膜 或树突膜)
2、主要突触组成:
①轴突与树突
②轴突与胞体 ③轴突与轴突 ④轴突与肌肉、腺体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电信号
突触前膜
四、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膜外 膜内 膜外
静息时
Na+ Na+ 极化
K+ Na+ Na+
+- +- +- +- +- +- +- +- +- +- +- +- +- +-
K+
K+
K+ K+
-+
-+
-+
-+
K+
K+ K+
-+
-+
-+
-+
K+
-+
-+
-+K+-+
K+
-+ -+ -+
-+ N-+a+-+
去极化 反极化
动作电位:
K+
外负内正
Na+
Na+ Na+ Na+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
Na+
K+
Na+ 极化
膜外 膜内 膜外
K+ K+
+-+
+-+
感受刺激,钠 通道先开放, 大量钠离子内 流,使膜成为 反极化状态。
钠通道关闭, 钾通道打开, 大量钾离子外 流,使膜恢复 极化状态。
当人体细胞兴奋时,共同具有的 特征是: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
C、膜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 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 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从兴奋部位传向 两侧相邻未兴奋部位;冲动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 方向一致;原兴奋部位恢复静息状态。
适宜刺激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负电波沿神经 纤维传递,这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也 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 维传递的反应,称作兴奋。因此神经元是一种 可兴奋细胞。
神经 肌肉 腺体
兴奋 动物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
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
K+
-+
-+
K+
-+ -+
K+
-+ -+ -+
-+ N-+a+-+
Na+ Na+ Na+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
适宜刺激
Na+
K+ Na+ Na+ 极化
膜外 膜内 膜外
K+ K+ Na+ Na+
+- +- +- +- +- +- +- +- +- +- +- +- +- +-
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 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 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 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 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 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产热
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是内脏和脑。 肝脏产热最多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 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 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 活动,使他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 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二、人的神经系统
脑
中枢神
神 经系统 脊髓
经
系
脑神经
统 周围神
经系统 脊神经
大脑
脑 中枢神
感受器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元(传导兴奋至反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