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总结。

书中有作者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它的文学成就之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独树一帜!他将儒道思想相互糅合,同时代的人无一能与他相比.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司马迁之《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等五体,结构新颖,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史记》虽然运用了“独到的五体结构”,但五体之间并没有相互割裂.以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同时,不忘各传记之间的联系,对人物次序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军事家孙武、吴起、伍子胥前后相次,战国策士苏秦、张仪紧紧相随,抗匈将领并肩相依.在编排的过程中也不留于“机械运作”,暗含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倾向.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为传说或历史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按理,西汉惠帝应载入本纪,而司马迁却将他排除在外.孔子非侯,陈胜非王,却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农民起义有很高的评价.《史记》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展现了丰繁复杂的人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在论述过程中有分传,有合传.如:《李将军列传》即为分传,而《游侠列传》则为合传.表现人物有专门突出某个人物的传记,也有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作为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如:《高祖本纪》主要刻画了刘邦的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而《项羽本纪》则让我们通过范增之口了解到刘邦贪财恋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则让我们知道了刘邦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更是向我们揭露了刘邦慢而侮人,詈骂诸侯奴仆的一面.《樊郦腾灌列传》呢,披露了刘邦兵败时,弃子而逃的自私本性.《史记》在描写人物过程中,采用了顺序、倒叙、侧叙、正叙等手法。

再多的人物、再大的场面,作者都能很好的驾驭,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人物。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逼人。

语言丰富精炼,寥寥数语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这一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间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与敬佩.在他的笔下,项羽堪称是英雄.何先生从史记评价人物的角度指出司马迁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项羽乌江自刎,笑傲死亡,一方面让我们对他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赞不绝口,一方面又渗透了司马迁对他致死不悟的深切同情,使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悲剧意味.
其次,精彩的行为描写,以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情节惊心动魄,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接着是“庄公舞剑,意在沛公”,情况紧急,樊哙“侧其盾以撞”,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人物之间矛盾却没有进一步显现,樊哙尽也从良而坐了。

这才使得沛公得以逃脱虎口,紧张的行动场面使得人物的性格一一凸现。

又《项羽本纪》中,“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虽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四面楚歌,刘邦军霸天下,而项羽却仍有如此之能耐,足见他的威性之大,神态可怕了。

再次,《史记》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侧显法。

李将军列传》中,公孙昆邪声泪俱下地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足以说明李广“乃难得之才将也”。

又“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匈奴们超乎寻常的反应也足以看出李广的影响力,他一定是一位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名声威震的英雄啦!而当李广自刎的那一刻,“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足见李广他深受爱戴,品质高尚,而且深得人心。

第三、《史记》从整体上客观分析,辩证地对待历史人物。

《史记》中的人物复杂繁多,但都描绘的很形象。

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不是简单的扁平人物的描写,而是多维透视,人物显出其饱满的性格特征。

《史记》中包含了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司马迁阅历丰富,对各色人物的把握都恰如其分对待人物客观辩证,书中的人物,读者很难光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判断,也不像《水浒传》中人物都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每一个人仅凭他的外号便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

《史记》中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扁平人物描写,他往往突出人物的多维性。

比如:在写到李将军时,我们的感觉是:天下无双,英勇善战,箭法如神。

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当李广再次被召为右北平太守时,他“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这样,李广神圣的形象不免受损,原来李广的气度如此之小啊!但这不正是李广吗?《项羽本纪》中体现的就更为明显了。

第四、《史记》在刻画人物过程中,多用、巧用抑扬法.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小时侯家里很穷,大家都讨厌他,欺负他,因为受尽胯下之辱,“一市人皆笑之,以为怯”。

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人,有朝一日成为了率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呢?《陈涉世家》中,陈涉小时候只是一个雇农,有一次,他对伙伴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笑着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雇农,却揭竿而起,成为了农民运动的领袖。

项羽也是这样,“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当秦始皇游会稽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忙唔住他的嘴巴说:“勿妄言,族矣。

”那么他真的只是妄言吗?假如真是的话,《史记》中就不会有《项羽本纪》了。

第五、妙用互衬法,深刻表现人物形象。

孙膑曾经和魏国人庞涓一起练习兵法,庞涓自知不及孙膑。

等到庞涓在魏国做了大将军,他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到军中,“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后来齐国使者遇到孙膑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

同是对待贤人,不同的人却各不一样。

这样安排描写,让我们对其中人物了解更深刻了。

庞涓妒贤害能,阴险毒辣,这种人注定要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田忌打算率军队直接去救赵国,孙膑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孙膑在军事上的才能很容易就被忖托出来了。

再看刘邦与项羽,当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身当如此。

”这种精彩的话语,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更显其人物性格。

李广,“惜乎,子不语时”,一生为国征战,却白首未封,他大发感慨:“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陈涉小时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长大后又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说什么样的话,相互对比忖托,精彩片断迭出。

第六、刻画人物详略得当,效果破佳。

《田单列传》中,详细描写了田单以自己的智慧带领近房族人脱离危险和火牛阵之战两件事,而对后面“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只是一笔带过。

我们能够感觉到,田单不愧为一个刻苦努力、有勇有谋的复国英雄。

而且,行文安排精彩,读者毫无累赘感。

《李将军列传》也是这样,在表现李广这一人物时,司马迁搜集了很多史料,其中也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综上,《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很有成就,书中贯彻着司马迁人本位的思想,他对历史人物给予极大地关注,实录并活现了一系列历史画面。

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叙事,在叙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辩证的刻画,材料典型,注意行动细节和语言的描述,文学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