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浅谈

中职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浅谈

中职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浅谈【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转变观念进行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通过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我们因该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尊重自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和投入。

通过采取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学生资助政策和加强基础能力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在:一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以“中低”为主要特点,部分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长大、家庭收入较低、父母文化层次欠缺等);二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多数文化课成绩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极大的心态,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应该也必须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

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

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抓住其个性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对于中职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树立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

教学也必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我们从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开始吧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中职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和同学、家人、老师的生活和沟通,如果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坦诚的接纳自己,这对于我们能否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是很重要。

同时“认识自己”对于心灵的健康和完善也是十分有益的。

人能够意识到周围世界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把自己的意图和体验、思想和感觉告诉自己,调节自己,控制和完善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

人的这种意识和自我意识功能表明,人是能够认识自己的。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的自我意识是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的。

在中职学校里刚刚离开家庭的学生开始走向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大大地增强了,但却常常表现出某些偏见。

比如:学生a,总是画着很浓的装,尤其是眼睛,每次都画着很厚的眼影去上课,这在学校里是不容许的。

同时,对于16岁的她来说,也并不美丽。

通过班主任多次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女孩其实长得很清秀,皮肤也很白净,单眼皮,眼睛不是很大。

但是在她的内心,她自己却认为自己很不好看,尤其是眼睛是她最大的缺陷。

她甚至每天清晨总是在床上就把妆画好,同学们都很少见到她的正面目;学生b,学习成绩不错,专业在班里也是拔尖的,但是很不合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自我,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可是又比较巴结家庭条件好的同学。

后来我们通过了解知道其实她家里的条件也不好,父母没有正式的工作,可是父母再苦也没有难为过她,只要她有需要都是尽量满足她,她也比较争气,学习和专业没有让父母操心。

可是在生活方面就不乐观了,经济方面父母是没有办法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她开始寻求别的渠道来满足。

在校外找男朋友,通过男友来满足她的需求和虚荣心。

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列子却很多。

其实,真的有很多学生对自己并未真正地了解和接纳,他们对自己的才貌、学识、成绩、贡献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等,要么估计得过高,要么估计得过低。

对于自己的现状要么逃避要么作出一些不符合情理也比较危险的事情。

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往往自尊心过强,自尊心本来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爱,自觉维护应有的荣誉和人格。

但是,自尊心太强,则会有害心身健康。

这种人往往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总是看不起别人,目中无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不高兴,容易产生嫉妒心。

别人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感到不快,因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心身疾病。

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本是一种美德,承认自己知识少的人,往往是勤奋好学、有真才实学的聪明人。

然而,事事处处都觉得自己不行,也是一种有害心理健康的意识。

例如,在身体上嫌自己长得太矮、太胖或太瘦,怀疑自己的健康;在学习上甘居中游、下游,缺乏进取精神;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惭愧、羞怯、畏缩、低人一等的感觉。

这种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的暗示,稍稍受到挫折就会心灰意懒,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对心身健康危害极大。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是个体认识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卫生的一条基本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认识自己要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考量。

物质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衣着及家庭经济状况有一个恰当的评价,追求的目标要量力而行,物质上的享受也要符合自己经济承受能力。

社会自我是指对自己和亲戚朋友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富有理想,珍惜名誉,对事业具有较高抱负,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去实现它,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如果过分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甚至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誊,这种虚荣心就偏离了社会自我的正确评价,在现实生活中难免遭挫折和失败。

精神自我包括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正确评价。

例如,对是非、好坏、善恶等道德行为的认识评价;对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即道德情感的评价;以及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的评价。

当我们能够初步认识自己时,就因该接纳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还需要等一等。

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重视和珍惜已经拥有的同时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主观、不偏执、不卑不亢。

我们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拥有和谐的社会生活。

总之,认识自己并非易事,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进行陶治、修炼和自我完善。

我们都是独特的在教学过程中,接触的学生越多,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他们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天资不同、爱好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

所以依然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讲授、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对待所有学生,企图用一个统一的模子铸造成标准化的学生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中职教育了。

实际上,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同年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有责任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着潜能,珍视学生个体表现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独具匠心,充满爱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

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因此,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照。

教师要树立信心,保持耐心,千方百计的保护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思维社会人。

要学会适应环境很多中职学校都是住校生,当学生离开父母的羽翼开始独立面对生活,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不同于中学的教学生活环境时,大都会表现出不适应环境的显像,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提出要退学、或者抱怨连天、或者封闭自己不与其他同学和老师沟通的现象。

比如:学生c,15岁,女生。

刚来学校时在班里是年纪最小的学生,平时妈妈担心孩子的安全,总是对她严加管理。

在上中学时平时除了上学基本很少处理自己的事情,都是妈妈帮忙。

可是妈妈又不让孩子做,又抱怨孩子能力差。

所以孩子不仅能力差,而且胆子还小。

学校学生搬宿舍就她不会,坐在那里等,能力强的学生数落她几句,她就认为别人欺负她。

后来她几乎很少与同学沟通,连学都不想上了。

学生d,17岁,男生。

父母是做生意的。

社会气息较浓,哥们义气重,在学校总是惹事、打架,常常是因为看不惯某同学的所作所为,或者帮同学“摆平”某件事情。

因为这样背了不少处分。

还抱怨学校住宿条件不好、食堂伙食差等。

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需要和学生沟通,教引导学生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去化解这种不适应。

适应环境首先要先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环境之中,然后再慢慢对其施加影响。

我们要知道,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也可以选择暂时回避。

我们要懂得:不可改变的事情——适应之,可以改变的事情——努力改变之。

当然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可以改变的,我们要锲而不舍地追求,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努力。

对于不可改变的,我们可以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等待时机,说不定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事情或环境正是锻炼你,造就你的好时机呢。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我们向往却又无法得到的东西。

如果普通常识告诉我们,这件事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或是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我们需要理智对待,敞开胸襟,学会适应,学会放弃。

只要我们保持身心的健康,失去的还会再来,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生的起点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而人生的过程却是自己走出来的。

也就是说,人生的丰裕或贫瘠,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努力程度。

事实上,我们的所思所想时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又在影响着自己的未来。

不要去怨天尤人地抱怨自己的际遇,或者将自己的不幸怪罪到别人身上。

抱怨最容易毁掉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情绪低落,使我们心中充满了阴霾,使我们痛苦而不快乐,更有严重者甚至产生对抗社会的叛逆行为,给社会和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们要把注意力用在改变上,而不是坐在那里哀怨。

只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积极努力,坚持不懈,那么,我们一定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得到自己目前所没有的。

西方古语说:“享受你拥有的一切,蠢人才不满足于手中的东西。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示人在一生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