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名言n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认为:"义以生利"。
即先有了"义",才能生出利。
《易传·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
"这是把对立的"义"和"利"两者统一了起来。
这种思想很符合孔子的主张,《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晏婴说:"义,利之本也。
"义是利的根本。
与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孔子反对片面追求功利。
他认为在"利"的面前,必须时刻以"义"来衡量是否应该取。
他说,符合道义然后才去取得,这样人们就不会厌恶他的取得。
相反,"放于利而行,多怨"。
①即片
面追求个人私利,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许多的怨恨。
因此,孔子认为,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
孔子还认为,种田的人就免不了饿肚子,而读书的人就能做官而享受俸禄。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国又"用田赋",即按亩征收军赋,孔子也表示反对。
①但是孔子却主张"富民"。
他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对民众的剥削不应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
他在《论语·阳货》中主张为政要宽,说:"宽则得众"。
他在卫国和弟子冉有论政,提出对民众要"富之"。
②即富民的主张。
在孔子看来,民众富足了,国君没有不富足的;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参考文献:《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