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养殖计划蛙的形态特征:1、黑斑蛙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体长约8厘米、头扁而宽,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鼻孔小,口宽阔,吻部尖,舌扁平分叉,并能翻出。
皮肤较光滑,躯体短而阔,背部黄绿、深绿或灰棕色斑,腹部白色。
前肢较粗短,有四趾,后肢肌肉发达,雄蛙口角两旁有一对外声囊,前肢第一指头内侧有婚姻瘤,生殖季节时更为明显。
2、黑斑蛙与虎纹蛙的区别是虎纹蛙体型较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部黄绿棕色斑纹,后腿有横斑。
金线蛙体长约5厘米,背部绿色或橄榄绿色,有两条棕黄色的背侧褶。
大腿后面有一条黄色和一条明显白色纵纹。
蛙为两栖类动物,一般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
青蛙栖息在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中,晚上和清晨出来活动。
蛙在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来年春季出来活动,4—7月份进行繁殖,雄蛙以鸣叫的方式来吸引雌蛙抱对产卵,蛙在水中受精,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
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一、养殖青蛙之前的准备工作1、学习好技术2、基地建设3、饵料的培育(主要用蝇蛆和蚯蚓)二、野生青蛙养殖存在的问题1、技术问题2、资金问题3、养殖误区4、饵料问题5、政策问题三、野生青蛙生活习性及种类生活习性——食性:以昆虫、飞虫为食。
2、两栖类3、群居性蛙的种类——黑斑蛙(3—6月份繁殖)虎纹蛙四、青蛙的生理及生活特性蛙属于水路两栖动物,一昆虫为食,主要生活在田野,水沟,池塘,河岸边的草丛中,青蛙有雌雄之分,性成熟一般在三年以上,人工养殖两年即可达到性成熟,属卵生,产出后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里,通过一些时间和蝌蚪会变成幼蛙,成幼蛙后主要在陆地上生存。
(蛙—产卵—孵化—蝌蚪—变态—幼蛙—着陆)五、场地建设1、场地要求——要求水源充足,环境安静,水质无污染,交通电力方面2、场地规划(附表1)3、各占比例引种蛙100对计算种蛙池面积20—30平方米100对种蛙能卵10W粒需要孵化池10—30平米左右蝌蚪池200—300平米左右驯化池20—30平米幼蛙池50—100平米成蛙池2—3亩(附表1)4、蛙池的建设a.种蛙池(虎纹蛙、黑斑蛙)一般要求20—40平米为宜,池深度50CM以内,池四周用纱窗布围起来,防止青蛙外逃,水深保持10—20CM之间,可修水泥池,也可土池(但要求池底垫薄膜)水太深,卵沉入水底,也不容易发现卵粒,无法捞卵作业。
注意:要求陆地面积小于水面,水中不放置水草b.孵化池:可以用备用蝌蚪池,塑料盆、缸代替,池子大小根据规模而定,水泥池一般在2—10平方米,土池10—20平方米,但个数要多,池深30—50CM,水深10—20CM做好进排水系统,室内外均可。
c.蝌蚪池的建造池型规整,一般每池面积10—40平米,水深20—50CM左右,池中可种少量水草。
采用级梯式或斜坡式,高低落差0.2-0.3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以上1、2两类池可以单独建造,精细管理。
d.幼蛙池和成蛙池土池宽3米,长10~15米,高0.5~0.6米。
每亩挖45㎡土池10个。
围网片:把1.2米宽的尼龙网埋设在水池内,紧靠围堰的池底,隔2~3米打一高0.9米的桩,并打于围网的内侧,网片下部埋入土中0.2米,上部钉在桩上成“┓”型,反边0.1米防逃。
进水管用50毫米的PUC管制成。
管体挤穿网片,进入围网内,出水管用110毫米PUC 管制成,埋于进水管对面的围堰中。
幼蛙池、成蛙池可以不专业建造,用稻田,小溪池塘等代替,注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须做好防逃。
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在用纱布围好四周,用薄膜的好处可以防止青蛙外逃时擦伤嘴巴,磨破皮后容易感染。
五、青蛙的识别选种——要求:体表无伤,表皮丰满,活泼好动,雌性个体稍大,雄性弹跳力强。
雌雄的识别——从体型看、从抱对看、从气囊看、从婚姻瘤看。
六、放种蛙1、种蛙的选择选择健康的无病种蛙,要求雌蛙个体大于雄蛙,选择经过第2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
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
2、雌性青蛙的识别a.体型:雌蛙比雄蛙大b.抱对:上面是雄蛙,下面是雌蛙c.气囊:雄蛙有,雌蛙没有d.婚姻瘤:雄蛙有,雌蛙没有(婚姻瘤作用,刺激性高潮,防止雌蛙逃跑)3、比例搭配——雄蛙与雌蛙比例是1:1或2:34、放种密度——一般每平米2—5对七、繁殖1、繁殖季节为3—6月份,4月是繁殖高峰期,因此在这之前把种蛙准备充足2、繁殖温度一般是15—25摄氏度3、繁殖数量一般一只可产1500粒卵左右4、繁殖方式雄蛙先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开始鸣叫,吸引雌蛙,看到雌蛙便跳上去,雄蛙抱着雌蛙,开始繁殖产卵,卵产出来后,半小时后才能取卵。
5、繁殖技术:青蛙繁殖可分为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是通过搭建保温棚保温和适时抽入井水升温的办法,4月中下旬青蛙就可达到性成熟,产卵比室外提早1个月,4月中下旬保温棚内水温稳定23摄氏度左右时,将成熟的雌雄青蛙按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
放养密度0.5只/平方米。
入池前用高锰酸钾对水泥池进行消毒,3天~5天后加入经60目筛网过滤的清水,水深0.2~0.25CM,池中放入10~16束用棕片或马尾松枝做的卵巢。
下午放入成熟青蛙会自行抱对产卵受精,产卵产卵一般在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卵产仔卵巢上。
次日上午将青蛙抓出,雌性分池放入青蛙池中进行产后培育。
人工催产繁殖是取成熟度好的青蛙,皮下注射催产激素,剂量为每200克雌蛙注射35ug~45ug的LRH-A和400IU~450IU的HCG,雄蛙剂量减半。
从尾杆骨一侧由后向前水平进针,进针1.5CM~2.0CM,退针时轻轻按在注射部位,以免药液外溢。
注射完后按比例放入产卵池,一般10小时发情产卵,产卵后雌雄分池放入青蛙池中。
八:捞卵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黄色、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
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
每天早上10点左右巡池,发现受精卵时及时从种蛙池捞出,捞卵时应注意蛙卵的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
(受精卵上面黑色为动物极,白色为植物极)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
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
九、蝌蚪的孵化1、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C之间。
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温低于4°C,高于28°C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
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
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
2、卵的密度:每平方3000—5000粒,密度越低孵化率越高,密度越高孵化率越低3、水质—勤换水,烂掉得卵会毒死其他的蝌蚪。
4、注意卵团与卵团之间不要靠在一起。
十、蝌蚪放养前准备工作1、清洗消毒:放养蝌蚪之前,先消毒蝌蚪池,新修德水泥池要用水清泡15天以上,消毒可用生石灰每立方米水50—100克。
2、池水陪肥:如果是采井水,蝌蚪池消毒处理好后,注意新水,可用人蓄清粪水泼洒,每600平方米水面用清粪水500公斤左右来培肥水质,也可以用青草、杂草和少量磷肥加尿素(每立方米水体用6克)培肥水质,要求池水呈青绿色,透明度30—50CM之间。
3、蝌蚪的饲料准备:蝌蚪期一般以植物饲料为主,动物饲料为辅。
植物饲料要占70%,动物性饲料占30%即可。
十一、蝌蚪的饲料蝌蚪的放养密度每亩小蝌蚪4W尾左右。
蝌蚪放养密度为①刚孵化500—1000/每平米,半月后减为300—500/平方米,大蝌蚪100—300/平方米。
②幼蛙:按每平方米100~150只培育,60~80只,1个月。
③成蛙: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1个半月,体重达到100克。
④商品蛙:100克以上成蛙,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以后逐渐减少到每平方米10~15只。
1、饲料用量数据幼蛙体重50克以下投饵量占体重的6~8%;体重50克以上的成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搭配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
1、饲喂:a.5—50日龄蝌蚪喂养人工投饵补饲7日龄前喂煮熟捏碎的蛋黄和煮沸过的豆浆,7—50日龄用豆渣、麦麸、米糠、切碎的植物嫩叶、蚕蛹、蝇蛆、蚯蚓等人工饵料,同时投喂一些浮游动物、植物等。
饲料也可以自行配制,配方为鱼粉60%、面粉30%、豆粕10%。
日投食量为蝌蚪体重的5%—10%。
50日龄以后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蝌蚪刚摄食时一般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也吃颗粒很小的蛋黄,所以刚孵出的小蝌蚪3—5天可以不喂食,5天后开始投食,第一次第一天按10W尾小蝌蚪用十个鸡蛋黄+1公斤豆子的浆+2两奶粉+1两葡萄糖全池泼洒投喂。
当蝌蚪长到绿豆大小时改用猪血(动物血)加玉米糊喂养。
b.当蝌蚪长到豌豆大时改用饲料配方。
c.变态前期喂养当发现蝌蚪前肢伸出皮囊,尾部还没完全萎缩时,这段时间可以不投喂或少投食。
十二、蝌蚪的管理1、水质管理:要求达到活、肥、嫩、爽。
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2、水温管理水温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最好是25度以下,如果温度太高,要注意加水降温,加水注意控制好温差,温差不超高3摄氏度。
3、溶氧发现蝌蚪浮头,说明缺氧,缺氧的可能性:水质太差,水温太高,密度过大,有害气体过重。
4、喂饲管理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定人原则喂养5、变态后期(幼蛙期)管理a.保持环境安静b.蛙卵孵化后2个月左右变成幼蛙。
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前变态后期蝌蚪需要登录呼吸,应在建蝌蚪池时要求坡度要大一些,若没有登录地面,应在水面上放一些木板、泡沫板、水草等漂浮物体。
当有90%以上蝌蚪变成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c.变态完的蝌蚪应立即设置饲料台,开始投喂小蛆虫等活性饵料。
6.越冬管理注意防寒、防结冰,适当加深池水深度十三、幼蛙的培育幼蛙池保持水深0.3~0.5M,水面设置3~5个饲料台和休息台。
刚变态的幼蛙放养密度为200只/平方米~300只/平方米,50克以下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00~200只/平方米。
同池幼蛙在饲养一段时间(20~30天)后应按幼蛙大小不同分级饲养,避免发生大蛙吃小蛙的情况。
幼蛙培育以投喂全价颗粒饲料为主,各阶段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与蛙的口径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