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与
科学发展
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4.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5.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鲜明地表达了两个观点
①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
②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否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①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同时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②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永续利用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

③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威胁的社会环境。

④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上。

⑤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临界性,不得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②公平性原则
a.横向的代内公平。

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会损害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
b.纵向的代际公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③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是一致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从规划实施的角度上看,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六个空间”(1×6)的模式,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六个空间(要素)包括经济空间、生态空间、资源空间、环境空间、地理空间和基础设施网络空间。

(1)以人为本
①一方面,人的非理性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人类发展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根本目标和归宿仍然是推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②强调以人类整体为单位,从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对未来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谋划,而不是仅以某一时段、某一集团为中心的局部意义上的狭隘认识。

③可持续发展中“人”的发展,一般应综合考虑人口总量、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因素的评估、调控,以及社会管理的优化。

(2)六个空间
①经济空间。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相反,经济的增长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生态空间。

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③资源空间。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保持其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不至于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及时补充。

④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的发展包括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三个层次,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空间遵循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这样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⑤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是指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的地理空间规划模式。

⑥基础设施网络空间。

以人为核心,经济空间、生态空间、资源空间、环境空间和地理空间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网络空间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4.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①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
②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③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活动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
④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应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②全面发展观;
③协调发展观;
④可持续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