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2)由传统的以诗文为主体的文学范畴论向现代的诗文、戏曲、小说并举的文学范畴论递进。
(3)由与口语脱离的文言文向与口语接近的白话文过渡。
(三)分期:三个十年及其主要特征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个性的,启蒙文学,春。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时期(1928――1937.6),阶级的,革命文学,夏。
第三个十年:抗战文学时期(1937.7――1949.9),战争的,战争文学,秋。
十七年文学,文学严冬。
(四)文学类型:启蒙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民间创作立场(五)总趋势:由多元到一体(现代)由一体到多元(当代)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部分“五四”文学(1917-1927)第一讲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五四文学革命1、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渠道:一所高校,一本杂志,一些文人。
一个是北大的讲台;另外一个是杂志《新青年》;第三就是学生社团,如新潮社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A、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B、思想启蒙的第二个方面: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胡适提出“输入学理”1919年底,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总结了包括文学思潮在内的五四涌现出的新思潮的理论意义,即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过激主义态度3、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内容A 倡导: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
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
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 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刊发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响应胡适,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封建文学宣战。
“双簧信”,给文学革命造势。
B 主要内容: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4、文学革命过程中的三大论争(1919-1925):新文学阵营对复古主义的批判A 对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B 对“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吴宓在南京主编的《学衡》杂志,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称“学衡派”。
C 对“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反对白话。
二、对文学革命的评价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带来了文学全面的革新和解放。
1、历史功绩:A 在文学观念上:B 在文学内容上:C 在文学语言与形式上: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
文学革命获得了合法性。
2、局限A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B 理论主张上的激进主义态度和创作感情上对传统的依恋,形成尖锐的矛盾。
鲁迅的创作一生平与思想发展1 生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A 童年、少年家道中落B求学生涯C东渡日本与弃医从文D回国后2主要创作:早期:《新生》杂志,与其弟合办,未果。
文言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文言小说《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珍贵的意见。
1936年10月16日病逝于上海。
二《呐喊》《彷徨》小说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并在其手中成熟。
1 题解:A 《呐喊》集结了鲁迅1918至1922年15篇小说,后抽出1922年写的《不周山》一篇改名《补天》,放入《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
共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呐喊》。
为什么以“呐喊”命名?B 《彷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录写于1924――1926年的小说11篇。
鲁迅说:“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战壕里”,“落了一个作家的头衔,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只有还是做小说。
结集为《彷徨》,愿以后不在这样”。
他为《彷徨》的出版题了几句诗云:“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2 作品选讲:《狂人日记》3、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原创性、先锋性、经典性。
(一)、思想成就:1、以反封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贯穿始终。
2、寻找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乃是知识分子和庸众的隔膜。
《阿Q正传》《药》《复仇(二)》3、农民革命的狭隘性,《阿Q正传》中农民的“皇帝梦”。
4、鲁迅的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思想。
画出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独异的个人相对立于庸众,这两类典型形象是对现代文学的卓越贡献。
鲁迅有一段经典的对这群“庸众”的描绘:“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们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娜拉走后怎样》)5、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①旧式知识分子。
《白光》《孔乙己》;②否定性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假道学、《高老夫子》,《祝福》中的鲁四老爷;③新式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中的涓生的个人主义的失败,《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在空虚中妥协成为生命的空壳的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的以恶抗恶。
6、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祝福》里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是探索五四新女性的出路的名篇,子君的死的意义与娜拉的出走。
7、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求索。
鲁迅小说的鬼气,死亡意象。
(二)、形式的特别,鲁迅的小说形式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典范,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的实验性、先锋性。
1、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为补充,三者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其中,现实主义提供写实的基础;浪漫主义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胆的自我表现与客观写实的统一;象征主义使写实不至于堕入平板、呆滞,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和多义性。
2、圆熟的现代小说技巧:(1)画灵魂、勾灵魂,“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的人物塑造手法,善用白描;(2)淡化情节,截取横断面。
①情节上,淡化情节。
②叙事时间结构上,扭曲时间;③叙事角度上多采用限制叙事,关注表达个人感情,而不是全知叙事;④叙事形式多样性。
(3)多样化的小说文体。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
(4)新的白话文学语言。
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现代白话语言上基础上吸取外来语、古代语、俚语等某些成分,创造出与现代文学相适应的新的白话文学语言,“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语言简洁传神,运用自如,具有浓厚的实验性。
《野草》与鲁迅的生命哲学《野草》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9月,最后一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大概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内,共有24篇。
“《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等,但大多数用意都多为隐蔽。
晦涩、隐蔽的表达方式“还不是披沥真实的心的时光”《野草·题辞》(一)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时间历史的纵坐标上进行考察:“时间三相”:过去、未来、现在。
1 对过去:不要将过去美好化、理想化,要正视过去。
2 对未来:不相信乌托邦、黄金国。
3“走在路上”的哲学:切断了前后两个向度的精神逃路,人只能在当下的生命中站稳脚跟。
所以鲁迅的哲学是关注当下,“走在路上”。
《过客》解读。
(1)过客:(2)人的在世:(3)过客的选择:4 前面的声音指的什么?5“走”的意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同是毁灭,二者有主动与被动、严冷与热情、反抗与忍受、僵死与创造的区别。
6 思想渊源: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月)(二)横向考察:将个体的人置于和他人的关系中考察1 对敌人:2 对看客:3对待爱与怜悯的态度:受尼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