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问题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封建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一,吴荪甫具有刚强和软弱这两个方面的性格,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有英雄性的一面: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果敢、自信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
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怯弱甚至残酷。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它既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以一面。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热爱国家,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
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他的思想性格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
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思想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
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③《日出》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日出》是曹禺先生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没有主角,而是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主题: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揭露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吞噬与残杀。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
剧本描写了许多弱小者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把“鬼”似的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可怜的动物”生活的地狱加以强烈对照,揭露出这个现代社会的畸形,不公正。
作品“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且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暴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在《日出》中,要证明一个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几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
④《北京人》1941年出版的三幕剧,显示了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打到新的高度,《北》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局矛盾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人物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本运用了独具蕴涵的象征意象和手法,以“北京人”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全剧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又具有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平淡的人生的铺述”是该剧的主要特征,它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⑤《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致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功力,是新文学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⑥《断章》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于1935年创作,诗歌借鉴了T.S.艾略特的“思想知觉化”和“非个人化”的倾向,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诗作中淡出,更是迷于虚拟的“戏剧化处境”,作者将哲理与形象巧妙融合,写出了事物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同时意向性原则在这里被突破了,立足于抒情主人公“我”的基础上的现代新诗惯常的抒情方式也被新的诗学要素替代,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作品⑦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等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之称产生的标志是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它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将现代诗反叛性与异质性发展到极致,对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⑧《王贵与李香香》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时期,李季创作的“民歌体“长篇叙事新诗,是这一时期歌谣体新诗创作代表作,作品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基本线索,展现了1930年前后陕北”三边“地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生活图景。
诗歌在”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这一中国民间传统戏曲,歌谣里常见的故事母体中融入了革命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把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当时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中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中感受到浓烈的时代气息,看到了劳动人民个人的命运与革命斗争血肉相联的关系。
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写成,但又有突破和发展,完成了民间抒情体向现代叙事诗的转化,同时又保留了信天游诗体中的浓郁的抒情色彩,结构上开阔,严密,较多的运用了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作品为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它也成为了通过文学作品来“教育民众”的一个范例B类问题①《子夜》的艺术特征1,是现实主义的杰作,“革命现实主义”模式和“史诗性”2,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的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
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3,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中刻画心理性格。
学习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的刻画人物心理,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4,环境描写,其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的交相辉映,人物塑造注重“阶级和时代内涵”的“典型”②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怯弱和忍让的人,一个礼教的牺牲品1、自愿的牺牲自己。
觉新的性格具有两重性,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
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善良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
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
表现出了封建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他的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
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③《寒夜》的艺术特征《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尤其是病态心理的刻画达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心理描写不再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忠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包括非逻辑性的审美感受,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的不同层面做整体的随机性的跟踪表现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5,整部作品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做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又时人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
④《雷雨》中繁漪的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
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
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次陷入绝望的悲剧,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繁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起不可遏制的力量,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