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热药PPT课件
第二章
概述
清热药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 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功效:清热泻火、燥 湿、解毒、凉血、清虚热。
-
1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41
谷精草
-
42
青葙子
-
43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相同点:均有清肝明目之功,用于肝
热目疾。
不同点: 谷精草: 肝经风热之目疾多用。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可用。 青葙子:清泄肝火力强,肝火上炎之头
痛眩晕也可用。
-
44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
-
14
芦根
-
15
芦根
1. 清热生津、除烦: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 津不敛邪。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 (3)肺痈吐脓(实为苇茎的功用)。
2. 止呕:用于胃热呕逆。
3. 利尿: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
16
天花粉
-
17
天花粉
-
18
天花粉(瓜蒌根)
1.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如玉 液汤。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
清虚热药五类。
-
2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
38
夏枯草
1.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羞明流泪,头痛眩晕。
2 .消肿散结:用于痰火郁结之 瘰疬瘿瘤。
取本品清泄肝火作用,现代用于肝火 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
39
决明子
-
40
决明子(草决明)
1 . 清肝 明目
目赤肿痛,目暗不明(虚实皆可)。 肝火或肝阳头痛眩晕。
2 .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2.清肺 润燥
肺热咳嗽(实证)。 肺热燥咳(虚实皆可)。
3. 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如 仙方活命饮。
-
19
鸭跖草
-
20鸭跖草- Nhomakorabea21鸭跖草
1.清热泻火:用于外感发热或热病高热。 2.解毒:用于咽痛,疮疡,毒蛇咬伤。 3.利水:用于水肿、热淋。
-
22
二、善清心火的药物
寒水石、竹叶、淡竹叶、莲 子心、栀子。
2. 涩精止血:本品还能交通心肾固精止遗,用 于心火妄动、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遗精。并 能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吐血。
-
30
栀子
-
31
【来源】茜草科栀子的果实 【性状鉴别要点】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
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果皮薄,气微, 味微酸而苦。
-
32
栀 子(山栀子)
1. 泻火除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泻三焦 之火,尤善清心火。
-
23
寒水石
北寒水石(红石膏) 南寒水石(方解石)
-
24
寒水石
1. 清热泻火:热病烦渴。如三石 散。
2. 消肿止痛:丹毒,烫伤。
-
25
竹
叶
-
26
淡竹叶
-
27
竹叶 淡竹叶
长于清心除烦。 清热除烦、生 津利尿:热病
烦渴,口舌生 疮,尿赤涩痛。
长于清热利尿。
-
28
莲子心
-
29
莲子心
1. 清心安神:本品善清心火,用于外感温热疾 病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谵语等证。如清宫汤。
-
3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寒或苦寒之品,寒性较大, 既清热,又泻火,适用于急性热病邪在气分 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 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胃热、心 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
4
一、 善清肺胃之热的药物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
5
石膏
-
6
来源:含水硫酸钙的矿石
(1)热病烦闷,不得眠。如栀子豉汤。 (2) 三焦火毒炽盛之证。如黄连解毒汤。
2. 清热利湿:并能退黄疸,用于湿热黄
疸。如茵陈蒿汤(茵栀黄注射液)。
-
33
3. 凉血: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血热妄
行之出血证。多炒炭用。
4. 解毒:有泻火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
34
三、善清肝火的药物
阴虚内热之消渴。 如玉液汤。
-
13
石膏、知母功用对比:
• 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 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 相须为用。
•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 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 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 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知 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 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 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 热等证。
-
8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散、玉 女煎。
2. 收敛生肌(煅后、外用):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如九一丹。
用法:先煎。 注意:本品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
9
知母
-
10
【来源】 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要点】
毛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顶端有 浅黄色茎叶残基(金包头)
熊胆、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 蒙花、青葙子。
-
35
熊
胆
-
36
熊胆
1. 清肝明目,息风止痉:本品味苦性
寒,主归肝经,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肝 经之热以息风止痉。
(1)肝热目赤肿痛等证。局部滴眼或内服。 (2) 肝经风热之高热、惊痫、抽搐。
2. 清热解毒:兼能消散痈肿,用于疮痈和
痔疮肿痛。
-
37
夏枯草
-
11
知母
苦甘寒之品,以清润见长,归肺胃肾经, 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并可 滋肺胃肾之阴而润燥 。
1 . 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 如白虎汤。
2 . 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如 二母散。
-
12
3. 滋 阴 清热
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 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如知柏地黄丸。
性状:表面类白色,易纵向断裂,纵断面具 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
产地:湖北应城
-
7
石膏
1.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大
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之力很强,为 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要药。
(1) 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白虎四大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如白虎汤。
也用于气血两燔证: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