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现状学号1410277 高帅波引言国庆期间我回到家乡来到我们村的小学,结果发现原先公立的小学仅仅只有一、二、三,三个年级,并且只有一年级人数维持在7个人左右并且还在持续降低,而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仅仅只各有一人。
这固然与人口增长率在持续降低有关。
但是,与此相反的现象是周边的私立学校却是越来越红火,每年的人数不减反增。
对此,通过询问村里的小学生,才发现原来很多学生都逐渐的从公立小学转到私立小学去了。
剩下的还在公立小学学生因为年龄特别小或者家里经济条件的制约,仍然留在这里。
因此就出现了同时很多老师教一个学生,并且慢慢的一些好的老师都被聘请到私立小学教学去了,剩下的老师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有的甚至小学都未毕业。
对此,我又跑到周边的几个城镇,发现现象基本差不多。
并且通过询问孩子的父母,我发现在公立学校读书费用是少了不少,但是基本孩子的未来也就葬送了,连个好点的初中都考不上。
无奈之下,基本都把孩子送到公立小学去了,但是费用确相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只是个私立小学每年每个小学生的综合费用高达七、八千到一、两万不等。
这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之前还要昂贵的多。
那么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到底对全国尤其是广大农村来说是真正有利的吗,还是本身政策的不完善或者是一时的过渡呢。
至此我又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义务教育的性质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1、公益性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
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3、强制性(义务性)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管理体制不健全(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城乡差距过大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国家和社会是义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国家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缩减, 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 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 办学效益不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不仅仅是缺钱, 还存在着教育经费管理的随意性, 缺乏公平性和无效率性。
2、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急需改善(1) 硬件设施不足, 设备利用率低, 闲置现象严重由于经费短缺, 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 有些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 没有机房、语音室, 更没有图书馆。
(2) 农村学校危房依然存在, 危改资金缺乏改革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 以村级管理为主, 区县级管理为辅; 改革后农村学校以区县级管理为主。
因此, 在危房改造时, 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 有的资金到位也挪做他用了, 这样农村的危房改造资金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3) 教师办公条件差,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历年来, 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就是一枝粉笔一本书, 一张木桌一把椅,辅导性的材料少之又少。
由于公用经费极度缺乏, 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3、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待遇差,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显著, 但师资队伍问题仍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因素。
(1) 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 拖欠现象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而且又以各种理由的拖欠、扣留甚至挪用, 部分教师的微薄工资长期得不到兑现, 农村教师的劳动支出和工资收入形成明显的倒挂 , 部分教师心理失去平衡, 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2) 教师素质偏低按教育部规定, 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必须分别具有中师、大专、本科的学历。
但从当前的总体状况来看, 农村学校的师资与这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及交流的机会少, 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 使得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素质较差。
(3) 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 生活条件差, 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
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 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4、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快, 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 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 由于生源不断减少, 人口分散, 学校不能相对集中, 即使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后, 仍无法达到规模效益。
三、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既有历史成因, 又有现实原因。
(1) 农村贫苦落后的历史成因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很发达的国家, 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顽固的抵制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入与普及, 使国家一直没有走出农业这个圈子。
这样, 就使农村和农民处在一种相对与城市居民来说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之下, 仍然处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相协调的“二元结构”。
这种不断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长期低速增长,也极大地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 而且均田制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就是土地人均占有制, 使农民又继承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工业经济相比,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自救能力极强、发展后劲不足。
在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农村经济非常薄弱、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历史关键时期, 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随着城市改革的展开和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我国农村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受到限制,农民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创造的价值就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低,收入就难以提高,因而农民越来越穷,农村越来越落后。
这是工农、城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共同富裕的目标无法实现, 农民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主要原因。
2、缺乏对义务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坚持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 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建创新性国家,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但目前社会上好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战略性地位还缺乏必要的认识, 读书无用论在社会流行。
这些人既包括地方政府、农村基层领导, 也包括普通老百姓。
部分地方的领导对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普九”验收合格后出现了松懈情绪, 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幅度明显减弱减少。
部分地方的领导出于功利需要, 把重点放在能及时取得显性政绩的工作上,而对具有滞后性和隐性效益的义务教育采取应付、敷衍的态度,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包袱。
在农村很多地区, 农民观念陈旧, 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 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 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 让他们混到十六七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
还有的家长没有法制观念, 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 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 更多的学生辍学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3、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1) 历史根源从产生初期开始, 我国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就基于国家本位的角度发, 而没有从所有儿童均享有受教育的普遍、平等的权利本位的角度出发,教育被当成了一个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见效期短而又明显的高等教育被视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而义务教育就只能退居其次。
并且, 农村义务教育从其初始发展阶段, 就被与城市义务教育区别对待,“城市优先论“在漫长的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则基本上被忽视了。
(2) 文化原因城乡文化存在着差异。
第一,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是安土重迁、农恒为农、不思变革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农耕社会, 农村社会具有自然性。
第二, 在我国传统农业, 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
加之我国地形的复杂, 交通落后, 农民几乎没有社会流动。
因此, 在这种闭塞的社会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农村文化带有很强的封闭性。
第三,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 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等主要表征的城市强势文化的侵袭, 使农村文化日趋边缘化并处于弱势地位, 使农村文化难免带有很强的落后性。
(3) 政策原因城乡教育政策的失衡。
一是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 二是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奉行“城市中心主义”, 导致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这些市县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 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使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显得更加不合理,致使农村义务教育不公更趋恶化。
4、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农村学生流失原因很多, 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 但导致其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
目前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通行做法是义务教育是免费的。
但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义务教育还不是免费的, 家长必须交杂费, 甚至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除了杂费、书本费外, 还有各种名目的、数额不等的乱收费和乱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