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PPT课件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PPT课件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 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 感的降低。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 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 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 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 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
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 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n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 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
2
5
旁观者数目
n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n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行社 为会
图10-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 (P35和第八章)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二)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
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 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 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 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 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 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90
85
旁 80
观
者 70
62
助 60
人
比 50
率 40
30
20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 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 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 助。
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 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 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 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
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 的利他主义。
n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利他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一观点得到道德发展理论的支持。
皮亚杰 柯尔伯格
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 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 一致的。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 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 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 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这一过程遵循 “成本最小”原则。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一)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