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苏轼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苏轼复为朝奉郎, 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 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 侍读、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 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 (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 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舎,复任北归, 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 苏轼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 值,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 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 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 书》)的艺术境界。 •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 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 自如。 • 释德洪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 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在夺得天下之后,刘邦为了 各避免异姓王坐大犯上,以 叛乱的罪名,先后诛灭了韩 信、彭越等有功之臣。 • 张良自语: (《汉书· 张良传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 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 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 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 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 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耳。” 》)于是学道,不问 政事。
•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 •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 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
苏 轼
留 侯 论
留侯者,张良也,字子 房,辅刘邦有功封于留 (今江苏徐州),故世 称留侯。
张良(?—前186)
战国时韩国贵族,本姓姬。 秦始皇灭韩后,姬公子为 报丧国之仇,遣散三百家 僮,弟亡不葬,重金聘求 力士刺客,于博浪沙欲以 大椎击始皇,错中副车。 事败后,避难至下邳(今 江苏睢宁北),更名张良。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 西也。 •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 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 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 3、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 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 教之也。 • 4、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 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三)列举四个故事以作证:张良大智大勇, 韬讳深极,柔弱胜刚强。表现为忍。 •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b.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三年而不倦。 • c.高祖胜而项羽败,因项羽不能忍而 轻用其锋。 • d.韩信欲为王,高祖听张良言而赐之。 • 全文主张有“能忍”之心,等待时机以图大 事 。
《赤壁赋》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 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 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四)承托全文。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 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思考与讨论
• 宋代谢枋得评论本文,曾说它“能忍不 能忍是一篇主意”。 • 你认为这一论断是否符合作者的立意?
•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 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 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 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又力劝刘邦立韩 信为齐王,避免激起内部事变。 • 鸿沟议和后,谏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 击楚军,勿纵虎归山。 • 汉朝建立后,劝说刘邦接受娄敬谏言,以长安 为都城。后为太子少傅,屡次谏刘邦勿轻易 更换太子。 • 曾与韩信一道整理古代兵家著述。 • 分封到江苏留城(徐州),是为留侯。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坡居士
–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四川省眉 山县)人。 –诗、词、文、书法 兼擅的一代大家
• 仁宗嘉祐二年(1057,任大理寺丞。 •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 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 即所谓“乌台诗案”。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 汝州团练副使。
(一)豪杰之士,大勇之人,持挟 者大,故能忍小。
• 苏轼则摒弃传说中的神奇乃至迷信成 分,回到人事上来找原因,发前人所 未发者大,故能忍小。 • 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
• (二)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 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 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 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 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 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 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 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 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 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 故曰:「孺于可教也。」
苏轼《古木怪石图》
苏轼的散文成就
文风放达恣肆
气魄兼收并蓄
文理自然畅达
议论翻新出奇
文本详析
• 《留侯论》的创作
–这篇《留侯论》是苏轼应制科考试 所献的二十五篇《进论》之一。
《留侯论》
•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 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 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 远也。 • 夫子房受书于圯(桥)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 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 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予乃舏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 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 能从焉。 •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三) • 1、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 2、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 不倦。 •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 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 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 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后赤壁赋》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 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 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 此良夜何?」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 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 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 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 细。” • 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老同盟会会员, 于右任用八个字概括张良: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 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 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 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 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 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 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 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 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 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对苏轼都有影 响,但以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为主。 • 他主张改革但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当 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又骂他是“司马牛”。 • 因此,新旧党人都对苏轼进行打击,使他 终生坎坷。 • 在屡受打击后,是佛、道思想使他能超然 物外,随遇而安,以旷达的态度来对待人 生。
• (二)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圯上老人, 挫张良刚锐,启之大智大勇——小不忍则 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