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作为风景旅游资源的生物则主要是指的植被——覆盖山体的森林、树木、花草,及栖息于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大型真菌类)。
在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组成的自然景观画卷中,山体是主要的形象骨架,而树木花草则是山的“衣裳”。
同样的山体因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换,不时地更换着衣裳,给四时出游的观赏者增添了趣意无穷的猎奇内容。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随着人类对重返大自然的向往,生物景观正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风景植物的旅游价值风景植物吸引人们去欣赏、考察研究,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一定的造景育景功能和它们能创造有利于人类健身延寿的物质环境。
(1)造景功能风景植物具有“幽”、“翠”、“形”、“色”、“香”、“奇”、“古”等造景因素。
所谓“幽”,主要包含着深、暗、静、黝等风韵。
“深”是森林茂密,可给人幽深之感。
“暗”指林间昏暗、阴暗之意,植物以其蓊郁的氛围,可给人以“幽暗”之感。
“静”指植物生存空间给人们的僻静、静谧之美感。
总之,植物的上述造幽特性能给人以幽深、幽暗、幽静、幽雅等幽美感。
与“幽”相关的是风景植物的“翠”色。
“翠”指春绿色,它可使人们产生翠绿、翠微之感受。
北京地区这种命景也不乏其例,如燕京八景中的“居庸叠翠”,燕平八景中的“天峰拔翠”。
前者指居庸关周围苍松翠柏之景色,后者指昌平的神岭峰。
“形”指风景植物在造型上的千姿百态。
如以花论,有色、姿、香、韵之分;以叶论有单、复、全、裂之状;论树形有挺拔雄健、婀娜多姿之别;论果形有圆、扁、线等之异。
总之,没有两种植物的茎、叶、花、果是完全相同的。
植物的千奇万异,除自然生成外,人们通过嫁接、培育等技术,还可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奇态,增强植物的观赏效应。
如北京丰台花园从1987年起将其中50株植物,通过人工造型,制作出各种“动物”:长颈鹿、熊猫、猴、雄鸡、虎等。
风景植物的茎、叶、花、果含有不同的色素,能形成多种色彩美。
其中最基本的色彩是绿色。
绿,是生命之色。
绿色植物对于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于旅游者健康的影响,是衡量它的美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绿色环境能引起人们愉悦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休憩良好而保持旺盛的精力。
目前科学界已把“绿视率”作为衡量绿色环境的计量指标。
所谓“绿视率”即人在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率,最新的科学成果认为这种绿色视野比例达到25%时,即可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以使人精神和心理上感到最舒适。
故绿色是人在视觉中最美好的感觉环境。
植物除绿色外,还有黄色、红色、橙色、蓝色、紫色、白色等色彩。
这些色相都是受各种色素及其变化形成的。
多种色素的相互调和,构成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其中包括了一些特殊的色相景观。
如北京香山黄栌木形成的红叶,西山栎树的桔红色以及五角枫、柿树的橙红色等。
我国古代有许多命景,如太湖东洞庭山十景中的“仙桥枫叶”,北京香山28景中的“绚秋林”等,就是这种植物色素造景的典型代表。
许多作家还以植物之色写了不少佳作,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的“日出山花红似火”等名句。
许多植物的茎、叶、花、果能发出一种香味,以浓淡分为清香、浅香、浓香等;以发出部位分为皮香、木质香、叶香、花香、果香等。
许多植物都以香命名,如香茅、香菇、香蒿、香蒲、香椿、香樟、丁香、香榧、香蕉、香橙、香薷、香水花、香青兰、香果树等,它们都以不同的香味给人以嗅觉美和愉悦美,使游人既能尝香,又能闻香,引诱力颇大。
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植物香的佳作,如被宋代《词话》称为《花中十友》的“芳友”兰花,“清友”梅花,“殊友”瑞香花等。
“奇”,主要指各种奇树、奇花、奇草等。
北京也有许多“树上树”,如柏抱榆、柏抱桑、槐抱榆、槐抱椿等。
北京西山大觉寺一地就有“鼠李寄柏”、“老藤寄柏”等几个奇树景物。
风景植物之“古”主要指大量古老树木。
古树不仅具有记录时代、指示环境特征的历史文物和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是旅游的重要观光对象。
其观光价值,一是古,二是奇。
古就会吸引人,而且越古吸引力越大,越有保护价值。
奇是形态奇特,或高大雄伟,或粗若巨柱,或体态虬曲,或心空叶茂。
这些古树名木都是首都风景植物的佼佼者,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游的人。
(2)环境卫士的功能风景植物不仅有上述幽、翠、形、色、香、奇、古等造景育景功能,而且可以造就使人类得到健身康体、延年益寿的环境空间。
使人们能够进行森林治疗活动。
首先,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尘滞尘。
据研究,绿色植物是CO2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氧气天然加工厂。
通常1公顷阔叶林1天可消耗1吨CO2,放出0.73吨氧气。
每公顷草地1天能吸收900公斤CO2,释放600公斤氧气。
按每人每日需消耗氧气0.75公斤,排出CO20.9公斤计算,则城市居民每人具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即可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全部吸收。
SO2空气最高允许浓度是1立方米的空气含有2毫克,超过则使人发病率增高。
森林每日可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SO2。
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的SO2;1公顷垂柳每月吸收10公斤SO2;女贞树叶每公斤可净化SO2,高达14克以上。
其次,植物可减弱噪声污染,给人提供一处处具有镇静感和安全感的环境空间。
据日本本多氏调查报告,树木可吸收频率很高的噪声,特别是端木、殃田茱萸、中国鼠李、连翘、喜马拉雅杉等效果最好。
第三,森林可调节气温,防止风沙。
据测定,80%~90%的太阳辐射热可被树冠吸收和反射。
树木叶片的蒸腾作用又可消耗一部分热量,使温度降低3~5℃。
绿地涵养水分,可使空气湿度提高14%。
特别是在城市,绿地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功能。
据观测,一般市区比郊区平均气温高1℃以上,最冷的冬夜可高出4℃以上。
森林对风沙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
当风沙通过林带时,森林能起过滤性障碍物作用,使树林的上风和下风带离地面一米处的风速接近地表。
据测定,在林带上风和下风部位,风速减弱的范围,可分别达树高的6倍和35倍。
这表明在林带下风一侧风力减速最为明显。
第四,森林还会散发出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药素。
这种有机物质主要有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双萜烯。
它们具有杀菌、抗生、抗炎、抗癌等作用,同时又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功能。
其中单萜烯还有促进支气管和肾脏系统活动的作用;倍半萜烯具有抑制精神焦躁、调整内脏活动的作用。
此外,森林中的负离子含量一般比较高。
这是由于树尖可传导地面负电,林中水露微粒又是阴离子附着的最佳物质。
这些空气负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它能够镇静、安定、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增进食欲,使呼吸、脉搏节律平稳,降低血压,稳定情绪,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给人以极大的舒适感,故被人们称为“空气维生素”。
总之,森林产生的大量阴离子与树叶、树干逸散出的大量挥发性芬多精杀菌物质相结合,构成了一种高质量的能增进健康的森林浴疗环境。
近来有些外国学者研究,认为树木种类多少与人的癌症发病率呈负相关。
树木愈多,癌症患者就会减少。
这是由于癌症与人体细胞中的含氧量减少有关。
森林不仅能放出大量杀菌物质,还能产生丰富的负氧离子以及氧气,可改善森林治疗的人们体内细胞的含氧量,故对抑制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作用。
2.风景动物的旅游价值风景动物的旅游价值就更明显和突出了。
其主要特点是:①奇特性。
即动物在形态、生态、习性、繁殖和迁移、活动等方面的奇异表现。
游人通过观赏可获得奇特、怪异等美感。
动物是活的有机体,能够跑动、迁移,还能作出种种有趣的“表演”,对游人吸引力大大超过植物。
如无脊椎动物中以姿色取胜的珊瑚、蝴蝶;脊椎动物中千姿百态的观赏鱼、龟、蛇、鸟类、兽类等。
其中鸟类、兽类是最重要的观赏动物,它们既可观形、观色、观奇、观动作,还可听其鸣叫声,获得从视觉到听觉的多种美学效果。
②珍稀性。
风景动物吸引人还在于珍稀性。
我国有许多动物是世界特有、稀有的,甚至是濒于绝灭的。
如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野马、野牛、麋鹿、白唇鹿、中华鲟、白暨豚、扬子鳄、褐马鸡、朱鹮等。
这些动物由于具有“珍稀”这一特性,往往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
北京百花山、松山、小龙门等地也有不少珍稀鸟兽,如金钱豹、斑羚、猪獾、褐马鸡、环颈雉等,从而大大增强了它们的招徕形象。
③驯化性。
动物不仅有自身的生态习性,而且在人工饲养、驯化条件下,某些动物会产生各种模拟动作,如模拟人类动作或在人的指挥下作出某些粗犷而可笑的“表演”动作等。
我国古代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注重动物表演娱乐活动,如古代的斗鸡、耍猴、驯熊、玩蛇、养鸟、放鹰、赛马等;少数民族的斗马、斗牛等。
④造园性。
动物和植物一样,具有造园功能,给社会提供参观场所。
主要表现形式有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水族馆、标本馆等。
据1978年统计,世界上有10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动物园,总数达887所。
我国有独立的城市动物园37所,城市公园附设的动物展区159所。
北京郊区目前在大兴县榆垡万亩林中开辟有濒危珍稀动物养殖中心及野生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