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
134
办公室业务
2012・10
文/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刘东山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息息相关的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但因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不深入,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使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强化管理者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提升会计人员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等对策来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的作用。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特征;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无
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时、空、量上的限制,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理念,运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对会计成本费用的归集,对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等环节,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从而达到提高决策有效性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相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系统性。
战略管理会计既提供利益相关者关心的财务会计信息,又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
第二、长远性。
战略管理会计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注重企业的未来经营和中长期战略规划。
第三,权变性。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变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各项决策分析,是运用权变管理思想,实施动态管理来促进企业战略会计信息实用性的提升。
第四、外倾性。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特别重视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时刻关注行业市场的变化。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起
步较晚,部分企业推行了目标成本和目
标利润考核机制,重视控制成本费用及差异分析,但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这制约了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使其制度化
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一方面,应结合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条件和企业的实际,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并逐步创造条件使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化,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从而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管理者、财会人员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水平和能力。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理会计的认识
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促进企业管理者战略管理会计意识的逐步培养,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会计人员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作用,从而放手让会计人员自主进行会计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加强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要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态度、职业水平和实际业绩的考核,创造
条件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培训,在教学中
注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的实质,增强战略管理会计实用性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因地、因时、因事地解决企业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要大力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依据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目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为新《会计法》制定出可行的实施细则,帮助企业会计人员有效操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透明、公正的外部竞争环境。
企业自身要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
(五)建立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库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及时向企业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战略性、预测性、决策性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库,同时大力培养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及时收集、有序整理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并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科学筛选、分析与企业长期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精准地掌握外部市场动态,全面掌握企业内部真实经营情况,达成内外会计信息顺畅交流、沟通的渠道,逐步形成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财务信息架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兰锦.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河北大学,2006.
[2]徐汉明,徐纪平.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成长中的作用[J ].科技经济市场,2008(3):57-59.
[3]喻晓飞.加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0(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