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教材特征:以某种或数种理论作为其设计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
探讨在通过实施过程,发挥整体的功能,以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第五章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学习目标:●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当代儿童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1)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2) 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3) 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学习重点:了解美术与儿童美术各自的本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学习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主要理论,能对这些理论的长处与不足作出简单的评析。
美术: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欣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种类:(1)绘画(2)手工(3)美术欣赏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美术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成人美术的意义:是人类视觉意象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现的最高形式。
儿童美术的意义:成年人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谈到:儿童时代里,-------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他所得到的简单轮廓――与一切低于人类的动物形成对照――即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发展轨迹,来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应该是有意义的。
比如关于美术起源学说:(1)、模仿说(2)、游戏说(3)、巫术说(4)、表现说(5)、劳动说(1)、模仿说: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亦如此。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模仿说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同的。
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在客观事物的模仿活动中,儿童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模仿学习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
能引起儿童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而且其他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是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和实用的限制和束博,“自由”地进行一种精神游戏.游戏说还认为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过剩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
游戏说的价值:强调了自由地进行一种精神游戏和过剩精力是进行精神游戏的动力。
它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3)、巫术说:原始巫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图腾崇拜,以神和神话的观念为依据,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义和实用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巫术说的价值:原始社会的文明发展,如人类的“原型的遗迹”和幼稚概念“万物有灵论”等观念同儿童美术发展历程:涂鸦期――图形象征期――写实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4)、表现说: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表现说的价值:通过这种表现情感来推动发展儿童的健康心理。
幼儿自出生起即开始表现自己、创造自己、生存自己。
面对完全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必须学会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世界,逐步形成儿童内在的心理结构和人类的自我意识。
(5)、劳动说:从以上几个学说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劳动。
国内外美学家认为,劳动是人类为维护自己和种族的生存,向自然界攫取各种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吃、喝、住、穿”等实用需要的生产劳动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客观基础,人的其他活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美术艺术活动自然也是如此。
当代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理论一、阿恩海姆(R.Arnheim)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阿恩海姆是德国人,哲学博士,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又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
代表作1、《艺术与视知觉》主要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视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说明完形的性质。
提出了: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事物的等同物。
代表作2、《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主要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来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和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
提出了: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
阿恩海姆认为:1、儿童和原始部族人画出的画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
画出的物体是未分化的,即简约的。
2、随着年龄的增大,能够区别物体之间的不同,以及物体之间微小的变化,即分化的程度是随年龄变化的。
二、里德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
代表作:《今日之艺术》《现代绘画简史》《重获机器人》《通过艺术的教育》最主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认为儿童的美术具有天赋。
具体表现在,作品具有简约的、有组织的、逐步分化的儿童画的特有魅力。
《通过艺术的教育》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
里德认为儿童的发展应借助艺术教育即:1、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2、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艺术,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
3、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
三、罗恩菲尔德(V.Lewenfeld)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罗恩菲尔德是德国的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宾州大学教育系教授。
代表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强调的是把艺术看作游戏的一种学习,儿童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地发展,并特别强调的是创造性的发展。
罗恩菲尔德认为,●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七个方面。
●六个阶段: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
●七个方面: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成长等。
●他认为六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层面,是遗传程式的自然展开。
●同时,他在充分肯定七个方面成长的重要性基础上,强调了创造性成长的价值,认为“创造性的成长,主要是自由而独立地使用前述的6种成长因素,而达到统整的效果”。
●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
因此,罗恩菲尔德强烈反对儿童抄袭和模仿的学习,这样有害儿童美术的成长。
他认为,儿童的表现根本没有外在的标准,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衡量儿童就不那么科学。
举例:说“我不会画”的孩子阻碍因素有三种。
1、最普遍的是大人们的不当的批评。
譬如说画的不像、画的不够好、应该怎么画才好等。
2、儿童的心中无清晰的意象,无法表达。
3、儿童如果习惯于临摹,当没有临摹范本时,就不会画了。
“游戏与艺术”和“艺术与游戏”的辨别里德――游戏看作艺术的一种形式――统整罗恩菲尔德――艺术看作游戏的一种形式――创造思考题:1、什么是儿童美术?2、儿童美术有哪些特点?3、举例说明阿恩海姆理论中所述的“儿童在画纸上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等同结构的形象”。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举例说明。
5、里德认为儿童美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6、简单评述里德所谓的“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7、罗恩菲尔德强调创造性成长的价值,其理由是什么?罗恩菲尔德是如何解释儿童说“我不会画”的原因的?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了解儿童美术的发展,主要有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了解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美术符号系统的过程。
初步学会通过儿童美术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儿童对单元进行选择和组合的原则与规律;曼陀罗等图形的发展意义。
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涂鸦线●圆形●圆形的组合(结合体、集合体)●曼陀罗与“太阳”●蝌蚪人●人以外的其他初期图形●儿童美术的国际性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参照图2-27—2-65)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图形的选择和组合●避免图形的重叠●图形独自的界限●图形的融合●水平――垂直关系的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动态的表现●透视(以上内容可以参考书25---65页)儿童的美术发展过程美国教育家凯洛格(R.Kellogg)对约一百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儿童从动作到有意义的发展过程。
涂鸦线涂鸦线指年龄在1―4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线条,包括有直线、斜线、弧线、折线等。
这些线条杂乱地混合在一起,它们并不代表什么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能,无艺术的活动。
具有这种线条的特征称为涂鸦线。
画涂鸦线的时期被称为涂鸦期,它可能持续到3—4岁.图形常见儿童画中的图形有6种,其中5种是具有几何意义的图形,如,矩形(含正方形)、椭圆形(含圆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形。
这些图形反映儿童的眼手协调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是经过儿童自己思考和计划而画出的,是儿童自发、自愿地再现线条。
图形的组合儿童图形组合与其他涂鸦线或者与其他图形相伴出现。
凯洛格把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图形称为结合体。
(参照图2—4 模拟图形21—36—66种).最常见的组合有正十字形、斜十字形、矩形、圆形、不定形与正、斜十字形的结合,或者圆形与圆形、矩形与矩形的结合。
(2)集合体凯洛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成的圆形称为集合体。
集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已经具备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能力,能让别人清楚地区别与他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
参照图2—6,集合体的美感特征是均衡性和规则性。
研究者对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简化、对称、旋转等常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方式,追求图画整体的组织秩序和平衡则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