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第1次平时作业(绪论、第1章)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2.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木 D.奥尔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审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艺术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有效迁移: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

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示范法: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艺术教学中创造性培养的策略。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2)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3)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4)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幼儿因素的调节(1)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2)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3)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4)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教师因素的调节(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材料因素的调节(1)音乐材料和动作方面;(2)其他辅助性操作材料方面。

4.程序与方法因素的调节(1)活动程序的调节;(2)活动方法的调节。

5.时间和空间因素的调节(1)时间因素的调节;(2)空间因素的调节。

4.如何对幼儿进行评价和引导幼儿自我评价?1.对幼儿进行评价(1)根据幼儿发展差异建立评价层级;(2)根据幼儿发展缺憾建立评价角度;(3)根据幼儿发展优势建立评价角度。

2.引导幼儿自我评价(1)给予幼儿引导和激励作用的评价;(2)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四、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18分)为了能够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落实审美吸引和审美感动是贯穿始终这一理想,教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

(1)以艺术活动的内容吸引幼儿;(2)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艺术活动,是艺术活动充满生机和趣味;(3)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以刺激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2.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1)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2)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

例如在活动室里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

3.提升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

(1)引导幼儿注意对象的形的特点、色的特点、声的特点及事物变化的特点。

(2)注意有距离的感知。

(3)注意语言的运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2次平时作业(第2--3章)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2.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力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使幼儿尽早开始发展对艺术的( C )。

A.理解B.表现C.敏感D.创造3.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B )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育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品格的内化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A. 感知、情感、想象B.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C. 感觉、知觉、想象D. 感知、认知、动作技能 4.韵律活动的材料包括( A )。

A. 动作、音乐、道具B.音乐、道具、舞蹈C. 动作、歌曲、道具D.学生、音乐、道具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1.接近联想:接近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又可以称作“时近联想”或“邻近联想”。

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或者先后经历两件事情(某种刺激或者感觉),所经历的这两件事情会在人的思想里互相联系,互相结合。

往后,当想起其中一件事情的时候,另一件事情自然会浮现在脑海中。

2.构思:构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

3.歌曲: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词曲一一相应。

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有文辞后据以谱写乐章,一曲专为一词而作,只为一词所用;二是先曲后词,依声填词4.韵律动作组合:韵律动作组合指按一首完整音乐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一组韵律动作。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的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自娱舞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集体艺术教学活动结构设计应遵循哪些的原则?(1)有重复、有变化的原则(2)层层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3)动静交替的原则2.集体唱歌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自己参考书本】3.新歌的教学导入可采用哪些方法?(1)从动作开始设计。

第一,教师直接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模仿时,教师开始演唱或播放新歌为儿童伴唱。

第二,教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指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演。

在教师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开始演唱或播放新歌为儿童伴唱。

(2)从歌词创编开始设计。

第一,教师提供新歌曲的第一段歌词,用边唱歌边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起儿童的兴趣。

第二,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园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景。

(3)从情景表演开始设计。

第一,教师表演,用动作表述歌词的内容。

第二,教师邀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做一套动作。

(4)从故事讲述开始设计。

第一,教师讲故事,但需要使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独白的方式。

第二,教师与幼儿一起讲故事。

(5)从歌词朗诵开始设计。

(6)从游戏开始设计。

(7)从填充式参与开始设计。

(8)从无意义音乐玩唱开始设计。

(9)从歌词创编开始设计。

(10)从直观形象开始设计。

4.幼儿园的韵律活动特殊的发展标准主要体现的在哪些方面?幼儿园的韵律活动特殊的发展标准主要体现在:一、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身体与头脑之间能够保持基本的协调性;二、身体运动时能够与音乐保持基本的协调性;三、身体运动时能够与他人保持基本的协调性;四、身体运动时能够与周边环境中的物体以及空间保持基本的协调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在幼儿园中,儿童需要掌握哪些唱歌的知识技能?在幼儿园中,儿童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唱歌的知识技能:1.正确的歌唱姿势;2.正确的发声方法;3.正确的呼吸方法;4.正确的演唱技能;5.自然、恰当的表达技能;6.正确、默契的合作技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3次平时作业(第4--6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B )。

A.确定性B.不确定性C.时代性D.不可塑性2.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

A.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色彩鲜艳,构图简洁3.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C.分句欣赏的方法D.反复练习法 4.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5.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音乐感的发展B.学习能力的发展C.全面发展D.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意愿画意愿画是孩子自己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最喜欢的人和物记忆下来,通过想象,运用画的形式表示事物或情节。

这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极好方式,对智力发展有很大益处。

2.装饰画装饰画(Decorative Painting)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

一般分为具象题材、意象题材、抽象题材和综合题材等等。

3.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指在美术活动中,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

4.击节奏型指挥法节奏指挥法是对节奏的每个音都逐音提示的方法,节奏指挥法的优点在于直观,缺点在于不能明晰地表现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节奏指挥法一般应用于幼儿打击乐的初期训练阶段。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何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主体性。

(1)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次表演的机会。

(2)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次受表扬的机会,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批评及否定、消极的语言,看到幼儿的任何一点微小的成绩,都不要忘记给予及时的表扬。

(3)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不要强求每一个幼儿都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程度喜欢你教给他们的每一首歌或介绍给他们的每一首乐曲,应当允许幼儿有它自己的选择性。

2.用自己的语言和例子来说明什么是音乐的本质?(1)音乐的本质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