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目录第一节设备工程施工方案 (1)第二节空调机组安装方案 (3)第三节风管及部件的制作安装 (4)第四节水泵安装方案 (18)第五节管道工程施工方案 (23)第六节风机安装方案 (37)第七节冷水机组安装方案 (39)第一节设备工程施工方案1.1设备开箱验收本工程设备类基本上为甲供,业主应根据施工方的设备到场计划落实好货源,按时送到施工现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开箱验收。

一般设备验收分二步:第一步只验收型号、规格、数量等和资料是否相符,外观是否碰撞过,油漆表面的完好程度,另配件的规格是否到齐,随机工机具(或专用工具)是否遗漏,随机文件、作业指导书是否符合要求。

确认后各单位办理手续。

第二步在设备安装过程及调试过程中进行。

主要是其内部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能否满足工程的需要,如发现问题,通知业主、监理再行解决。

1.2创造安装条件为了保证设备完好,在设备就位前,应满足运输道路畅通,设备基础验收合格,建筑物已完成粉刷,门窗门锁全部齐全,轴线水平基准点已经划出。

1.3设备安装程序:设备安装程序图1.4 设备的保护就位后的各种设备所有对接口都要及时封堵,并有一定的牢固性。

易碎仪器要拆下单独保管,设备上方要用尼龙布覆盖,并有防风措施。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设备室,如确需入内,要办理手续,离开时要进行复查并签发手续。

第二节空调机组安装方案2.1空调机组地面安装时,应放在平整的基础上,基础应高于机房地平面;2.2空调机组在悬挂式安装时,吊杆应有足够的强度,吊杆螺栓应有防松装置。

机组底部应设隔振垫(或设弹簧吊架);2.3空调应有≥0.008的坡度,坡向凝结水出口;2.4机组下部的冷凝水排放管,应有水封,与外管路连接正确如下图。

2.5机组的回风口过滤网必须便于拉出清洗或更换。

2.6现场组装的空调机组,应做漏风量测试。

空调机组静压为700Pa时,漏风率不应大于3%;用于空气净化系统的机组,静压力应为1000Pa,当室内洁净度低于1000级时,漏风率不应大于2%;洁净度高于或等于1000级时,漏风率不得大于1%。

2.7风冷分体与整体式空调机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2.5.1分体式室外机组和风冷整体机组的安装,周边空间除应满足冷却风循环要求外,尚应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要求;2.5.2室内机组安装应位置正确,目测应呈水平,冷凝水排放应畅通;2.5.3制冷剂管道连接必须严密无渗漏;管道穿过的墙孔必须密封,雨水不得渗入。

2.8风机盘管机组2.6.1立式风机盘管安装应牢固,位置及高度应正确。

2.6.2卧式风机盘管应由支、吊架固定,并应便于拆卸和维修。

吊杆螺丝应有防松装置和橡胶隔振垫圈。

2.6.3机组的安装坡度为0.002~0.003,坡向滴水盘。

冷凝水应畅通,软管连接应牢固,宜用专用管卡夹紧。

2.6.4供、回水阀及水过滤器应靠近机组安装,以在滴水盘上方为佳。

2.6.5供、回水管与风机盘管机组,应为弹性连接(金属或非金属软管)。

2.6.6风管、回风箱及风口与风机盘管机组连接处应严密、牢固。

第三节风管及部件的制作安装3.1 通风空调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及半成品应按标准生产的产品,并具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文件,为工程加工的非标准产品,亦应具有质量检验合格的鉴定文件,并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2 通风管道的规格宜按GB 50243-2002规范中表10.1-1、10.1-2的规定选择。

圆形风管应优先采用基本系列,矩形风管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宜大于4∶1(风口及其短管除外----本意见编者注)。

风管应为外径及外边长;砖、混凝土风道应为内径或内边长。

表10.1-1 圆形风管规格 (mm)圆形弯管的弯曲半径(以中心计)和最少节数应符合表10.2的规定表10.2圆形弯管弯曲半径和最少节数注:除尘系统圆形弯管弯曲半径应≥2D 。

矩形风管的弯管,可采用内弧线或内斜线矩形弯管。

当边长A ≥500mm时,应设置导游流片。

3.4 圆形风管的三通或四通,支管与主管的夹角宜为15°~60°,夹角的制作偏差应小于3°;矩形风管的三通或四通,可采用分叉式或分隔式。

3.5风管各管段间的连接应采用可拆卸的形式,管段长度宜为1.8~4m。

3.6风管与法兰连接采用翻边时,翻边应平整、宽度应一致,且不应小于6mm,并不得有开裂与孔洞。

翻边不得遮住连接螺孔(编者注)。

3.7 无法兰连接的接口应采用机械加工,其尺寸应正确、形状应规则、接口处应严密。

无法兰矩形风管接口处的四角应有固定措施。

采用C型及S型插条连接时,风管长边尺寸不得大于630mm.3.8 当矩形风管边长≥630mm和保温风管边长≥800mm,且其管段长度>1200mm 时,均应采取加固措施。

对边长≤800mm的风管,宜采用楞筋、楞线的方法加固。

当中压和高压风管的管段长度>1200mm时,应采用加固框的形式加固。

高压风管的单咬口缝应有加固、补强措施。

当风管的板材厚度≥2mm时,加固措施的范围可放宽。

3.9 钢板风管和配件的板材厚度,应符合表10.2的规定。

表10.2 风管及配件的板材厚度 (mm)3.10风管法兰材料规格应符合表10.3-1、表10.3-2的规定。

法兰螺孔及铆钉间距,低压和中压系统风管应≤150mm,高压系统风管应≤100mm,矩形法兰的四角处应设螺孔。

法兰螺孔应有互换性(编者注)。

表10.3-1 圆形风管法兰3.1110.4的规定。

表10.4 不锈钢板风管和配件板材厚度(mm)3.12 风阀的结构应牢固,调节应灵活,定位应准确、可靠,并应标明风阀的启闭方向及调节角度。

且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位置(编者注)。

3.13 柔性短管应用难燃材料制作。

用于空气净化系统的柔性短管应采用内壁光滑,且不易产生尘埃的材料。

柔性短管长度宜为150~250mm,其接缝处宜严密和牢固,且不宜作异径接管使用,其安装应保持与风管的同心度,不得扭曲,松紧适度,进口稍紧、出口略松(10mm)。

穿过沉降缝处的柔性短管应适当加长。

3.14 检查门应启闭灵活,关闭严密;其与风管或空气处理室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不得渗漏。

有人员进出的检查门,其尺寸不应小于600mm×400mm。

3.15 风管和空气处理室内,不得敷设电线、电缆以及输送有毒、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管道。

3.16 风管与配件可拆卸的接口及调节机构,不得装在墙和楼板内。

3.17 风管穿出屋面外应设防雨罩。

穿出屋面超过1.5m的立管应设拉索固定,拉索不得固定在风管法兰上,严禁拉在避雷针或避雷网上。

出屋面风管应有接地措施(编者注)。

3.18 明装风管水平安装,水平度的偏差,每米不应大于3mm,总偏差不应大于20mm。

明装风管垂直安装,垂直度的偏差,每米不应大于2mm,总偏差不应20mm。

3.19 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安装在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其隔热层应用不燃材料制作,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3.20 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风机应与电加热器联锁。

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 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部位的管道,均必须采用不燃保温材料。

3.21 不锈钢风管与普通碳素钢支架接触处,应按设计的要求在支架上喷刷涂料或在支架与风管之间垫以非金属垫片。

3.22 防火阀安装,方向位置应正确,易熔件应迎气流方向,安装后做动作试验,其阀板的启闭应灵活,动作应可靠。

排烟阀(排烟口)及手控装置(包括预埋导管)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管不应有死弯及瘪陷。

排烟阀安装后应做动作试验,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敏、可靠、阀板关闭时严密。

3.23 排烟管如无设计规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3.32.1排烟口应设置在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

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物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m。

排烟口平时应关闭,并应设有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

3.21.2设在墙面上的排烟口,其顶标高距平顶以100~150mm为宜。

见下图。

3.21.3 正压送风口宜安装在墙面的下部,其底标高距地坪300~400mm为宜。

见下图。

3.21.4带远距离执行机构的排烟(送风)口的安装应符合下图要求)。

①弯管直径Dn=20。

②弯管弯曲半径R≥300mm。

③弯管长度≯6m。

④套管的弯曲不得大于3处。

⑤正压送风口可不设熔断器。

3.24 风口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风管与风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边框与建筑装饰面贴实,外表面应平整不变形,调节应灵活。

并不得出现明钉。

(2)水平安装的风口,水平度偏差≯3/1000;垂直安装的风口,垂直度偏差≯2/1000。

(3)同一厅室、房间内的相同风口的安装高度应一致,排列应整齐。

高度应上下匀称,还要太擦边沿。

见下图。

(4)客房、办公室等的新风口宜与风机盘管的出风口合并。

(5)风口格栅结构的断面系数必须大于0.7。

即格栅影响风口面积不得大于30%。

(6)同一系统的回风口断面积应为送风口断面积的1.1~1.3倍。

(7)回风口百页的方向应以扩大气流循环的面(体)积为原则,见下图。

3.25 风帽的滴水盘、滴水槽安装应牢固,不得渗漏。

凝结水应引流到指定位置。

3.26 自动排气活门安装,活门的重锤必须垂直向下,其开启方向应与排气方向一致。

3.27 风管支、吊架的安装要求:(1) 风管支、吊架间距如无设计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水平风管D(A)<400mm,间距≯4m;D(A)≥400mm,间距≯3m。

垂直风管支架≯4m间距,但每根立管的固定件不应少于2个。

软管的支架位置及间距,以不使风管产生液囊为原则。

(2) 吊架的吊杆应尽量不采用拼接,如有拼接且用焊接时,不得对接,宜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少于吊杆直径的6倍,并应在两侧焊接。

拼接吊杆宜设在较隐蔽部位。

(3) 支架上的螺孔应采用机械加工,不得用气割开孔。

(4) 悬吊风管应设置防晃支架。

防晃点应设在接近系统的起、止点及改变方向等处,以确保风管不晃动为原则。

(5) 保温风管的支吊架不得与风管直接接触,宜设在保温层的外部,并不得损坏保温层。

(6) 支架防腐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28 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和粘结剂应为不燃烧材料和难燃烧材料。

3.29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粘结剂。

3.30 风管及部件安装完毕后,应按系统压力进行严密性检验。

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符合规范中漏光法检验和漏风量测试的规定。

(1) 低压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宜采用抽检,抽检率为5%,且抽检不得少于一个系统。

在加工工艺及安装操作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采用漏光法检测。

漏光检测不合格时,应按规定的抽检率,作漏风量测试。

中压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应在严格的漏光检验合格条件下,对系统风管漏风量测试实行抽检,抽检率为20%,且抽检不得小于1个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