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使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和体系。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对名义GDP和实际GDP能进行比较说明。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4)储蓄-投资恒等式(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教学重点:GDP核算;储蓄-投资恒等式教学难点:收入法核算GDP;储蓄-投资恒等式的理解第一节宏观经济学部分导言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概念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总产出2.就业3.价格水平4.国际收支和汇率5.宏观经济政策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产品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3)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AD-AS);(4)*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BP);3. 国民收入决定的改变----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4)*对外经济政策4.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化----经济增长理论四、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的方法2.个体经济行为分析是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但很多在个体或微观成立的道理,不能因此断定在整体或宏观同样成立,否则会出现合成推理的谬误。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概念2.含义3.GDP指标衡量一国总产出的缺陷4.几点说明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1.支出法(1)定义:(2)内容2.收入法(1)定义:(2)内容三、其他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 NDP)2、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3、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4、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1、三部门经济。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1、四部门经济:上述三部门经济加上一个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

2、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第四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或货币GDP)二、实际GDP三、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第五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6学时本章思考题1.GDP的含义及其用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的缺陷。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本章参考文献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曼昆《经济学原理》(英文影印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布赖恩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4、许纯祯《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黄亚钧,郁义鸿《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使学生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凯恩斯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掌握乘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理论。

教学重点:(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国民收入的决定(4)乘数理论教学难点: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第一节从国民收入核算到宏观经济理论一、总产出和总支出1、总支出2、总产出二、总需求分析的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闲置得胜产能力。

2、价格水平不变。

3、总供给无限。

4、凯恩斯定律。

第二节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3、储蓄函数4、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二、两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三、三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四、四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第三节乘数理论一、乘数的一般含义1、文字2、数学公式二、乘数的算法1、等比例数列求和2、几何法3、求偏导数法三、两部门的乘数四、三部门的乘数1、固定税制下的乘数2、比例税制下的乘数第四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8学时本章思考题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其意义。

3、不同部门情况下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4、乘数理论及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1)(美)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中文版(2)(美)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华夏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4)(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5)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二)IS-LM模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

教学重点:(1)投资函数(2)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3)均衡利率的决定(4)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教学难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及决定投资的因素二、资本边际效率MEC三、投资边际效率MEI第二节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均衡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二、货币需求函数和曲线1、函数表达式2、几何图形三、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一、LM曲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模型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决定二、两个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三、均衡状态的变动第六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12学时本章思考题1.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如何由不均衡达到共同均衡的?2.分别说明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大小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式。

3.分别说明引起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

4.试述你对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理解。

本章参考文献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16版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3、曼昆宏观经济学 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975、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第四章影响国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政策来说明宏观经济可以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改变均衡的国民收入。

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

本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供给、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工具、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LM曲线的关系;熟悉两大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其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