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富差距拉大现象的思考和浅析摘要:纵观历年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各地区、各省市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
尤其近几年,我国各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但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或消除成为当今时政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全民共同关注和中央领导机构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贫富差距;收入;经济;发展;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最近有专家称,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0.47。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①。
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
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
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
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
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
②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我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会出现并逐渐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环境关系,生产力力分布关系,国家政策原因等。
无论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还是居民收入差距都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公平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49年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发展的比较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那时候可能温饱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但那时候由于大家都没有钱,所以贫富差距也不大,处于一种“共贫”的状态。
在农村里,由于实行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家一起到田地里劳动,一起到食堂吃大锅饭,连村干部也不例外,但这种农业集体化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家都想反正自己干多干少也是和别人一样吃饭,凭什么要比别人卖力,处于这样一种想法,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量低。
农业产量本来就低,去掉要交给国家的,村里面的粮食就少了,后来没人能吃到的就更少了,很多人都处于饥饿的状态中。
在城市里,由于生产力比农村先进,工业较发达,但依赖是大规模的劳动力,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毕竟国家处于封闭中,所生产的东西都是有计划的分配,城市居民并不能比农村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甚至有些城里人生活条件还不如农村人。
而区域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有些山地高原地区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使它们远离城市文明,加上环境恶劣不适宜农业发展,国家因为本来就比较贫困落后,根本无力顾及这些地方,它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非常明显。
虽然有些地方因为矿产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但这并不能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手段,毕竟这是掌握在国家手里的。
由此看来,在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还是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这是“共贫”中的不平衡这种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区域差距上,这种差距直到今天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历朝历代,这种区域之间的差距都是这样。
因此,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
在改革开放兴起后,国家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两种因素的作用日渐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由五个经济特区到14个开放城市,再开发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因为国家考虑到这些沿海沿江以及省会城市都有较其它地方更好的发展经济的优势,最终确立了这种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陆的开放的格局,后来又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正是这种先后开放的顺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距,有些地方由于自己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当地政府政策等)不强,明显落后与其它同时开放地区。
一些没有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地方就更加落后了。
由于中国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后来杂交水稻的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因而勤劳的农民可以获得粮食的大丰收,并积极发展渔业、林业、蔬菜种植业等副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它们赚回了大笔大笔的钞票。
③因为生产可以自行分配时间,加上开放地区各种工厂的兴起尤其是建筑业和服装加工电子装配业的兴起,给许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许多农村剩余劳动纷纷涌入城市打工。
有些胆大的有见识的,用自己挣的钱办厂或投资一些新兴行业,由于抓住了机遇,使他们成为“暴发户”。
由于先进科技的引入,许多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得到重用,人们开始看到知识和技术在致富中的作用。
在城市里,由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开店,服装店食品店餐馆发廊宾馆酒店,以至于后来一些高级娱乐会所和高雅场所开始蓬勃发展。
④工业更是得到充分发展,从最初兴起的外地投资企业,到本地个人投资兴办企业,当地人民由给别人打工到拥有自己的厂房和市场推广部和营销中心,真是实现了一大飞跃。
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加上城市的劳动力素质较农村高,而农村的交通建设滞后,机械化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加上农产品容易过保质期,所以农村老百姓的收入一直远远落后与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国家政策造成的收入差距,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开发战略让好多人好多地方富起来了,同时也让好多人趁着这种改革的春风,向前追赶,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打击或者是教育不公平等因素的影响,好多人四处碰壁找不到好的出路。
有的人靠勤劳致富,有的人靠自己的聪明头脑,还有的人敢闯敢试,它们获得了成功,另外一些人好吃懒做,安于现状,这引起了巨大的反差。
从外国经验看来,虽然像美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也存在着贫富差距,但他们却不像我们国家这样两极分化明显,很大一个原因是它们建立了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了可以得到甚至于高于工资的救助,孩子的教育由国家管,医疗保障使好多市民无后顾之忧……但在我国,本来经济发展就有差距的各地区,因为当地经济实力,发达的地方社会保障明显好于落后地区,加上有些官员的腐败不正之风,更加剧了贫富差距。
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然而在实行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效果并不明显,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这是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总的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调节使人们掌握的财富变化的同时,国家推行发展经济的宽松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区域发展战略的不均衡、教育的不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税收财政措施的调节不够是引起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三、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影响贫富差距过大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
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因为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社会收入过分集在高收入阶层的结果是,“钱多的不去买,钱少的没钱买。
”其次,贫富差距让我国财富的占有形态结构向“金字塔型”过渡。
任何社会分层体系都可能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
但是,不同社会等级体系的形状结构却是不同的,一般可以划分为“金字塔型”、“哑铃型”和“橄榄型”三种类型。
“金字塔型”结构是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塔的底部,属于贫困阶层。
“哑铃型”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在社会总人口中贫富者和富裕者占有多数,但中间阶层则比较弱小。
“金字塔型”和“哑铃型”社会结构都呈现明显的阶级或阶层的对抗,因此,属于非稳定型的社会结构。
所谓的“橄榄型”,就是两头大,中间小,即贫困者和极端富裕者只是占社会人口的少数,而绝大多数是处在中间的比较富裕者的阶层。
社会结构分层理论认为,“橄榄型”属于稳定型的社会结构。
⑤再次,贫富差距还将加剧了城乡经济结构的矛盾与冲突。
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历史上就已存在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但到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一差距又迅速拉大,甚至是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
近年来,农村的增产不增收,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加剧了城乡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
贫富差距关系扩大到改革的性质与社会前进方向。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
”⑥虽然贫富分化不同于两级分化,但他们只是量与质的差别,量变会引发质变,贫富分化含有两级分化的重要萌芽,贫富分化的趋势如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势必导致两级分化。
邓小平指出:“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级分化就产生了。
”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富的悬殊必将引起两级分化,危及社会主义。
贫富差距过大会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已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如果不能尽快地阻止这一趋势,就容易引发各种社会不稳定现象。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
富可敌国与贫无温饱之间的差距,会唤起人们复杂的感受,同情、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
公平的机会和过程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可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其采取分配政策调整的愿望,但这种社会控制也将是相当缓和的。
但是,如果贫富差距的形成被很多人认为并非来自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那么它所引起的负面心理将是巨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就有可能产生,如果政治结构对这种状况不能作出主动的改变,这种对立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疏离、隔膜,最严重的是萌生大规模社会冲突。
一度为人所关注的“仇富”心理,说到底,并非社会上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了一般性的对富裕者的敌视,而是表现为人们对财富来源是否合法、获得财富的机会是否正当的高度怀疑,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
就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家几百亿美元,可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仇”过?有的只是对他正当的巨大财富与聪明才智的羡慕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