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的鉴赏A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
《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
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
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
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
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
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B.《诗经》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1、《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
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
《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
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
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成就二(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
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
《伐檀》和《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
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
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
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
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
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
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
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兴”,就是托物起兴。
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
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涛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
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
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
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
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
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