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
《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等等。
不管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
下面选四例谈谈《诗经》所开创的诗歌模式,从而探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
一、《魏风·陟岵》:形成后世诗歌思乡、思亲的模式。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主题。
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时常牵连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而乡情的实质是亲情。
表达思乡主题最早的、带有成功性典范的就是《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己。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岵》第一章)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
此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①。
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在原型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
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
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
真可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清人沈德潜说:“(《陟岵》)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
情到极深,每说不出。
”②这是深有体会之言。
《陟岵》开创了从对方设想,以深刻地表达自己情思的表现手法。
后代许多思乡诗都运用这种手法,唐人陈陶有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就是从这儿变化出来的。
我们熟悉的杜甫《月夜》更典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要写的是对家里的妻儿的思念,而诗歌不说“我”如何想家,却通篇从对面落笔,写妻儿在家中如何思念他,把诗的视角从诗人这面挪到对方那里形成反观,使诗的意思更为曲折,诗的空间更为开阔。
钱钟书说:“他日读杜子美诗,有句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却将自己肠肚,置儿女分中,此真是自忆自。
”③又如高适《除夕》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
”等等。
白居易的这一首诗还被作为2005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阅读材料,其中有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如果掌握了古诗中这一从对面落笔、并时互想的表现模式,对诗意的解读就容易了。
二《陈风·月出》:形成后世咏月诗歌望月怀远的模式。
望月怀人的模式始于《诗经·陈风·月出》。
月夜抒情似乎从《月出》而来,成为“月”意象的发端,并形成望月抒怀的抒情模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第一章)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三章重章复唱,意境是迷离的。
清代方玉润说它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④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四野,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篇,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
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
而唐代诗人中咏月诗最多最好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
宋苏轼词中大量选择“月”,如《水调歌头》,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丙辰年的中秋节日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
词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明月衬托离别。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不管诗歌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
这种意境和情调,最早在《月出》中已奠定。
把握了咏月诗这一抒情模式,对咏月诗的阅读鉴赏帮助很大。
如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以“月”意象进行命题,诗题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了解了望月怀人思乡的抒情模式,问题即迎刃而解。
三、《王风·君子于役》:形成后世诗歌黄昏起愁的模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是农耕人生的生命节奏。
华夏民族是农业民族,农业人生的生命节奏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日落是当归之时,回家之时,人如此,鸟、羊、鸡都是如此。
“黄昏”是一天中临界点,由白天到黑夜的临界点,是一个触媒,最容易引发生命消逝的忧思,也更容易触动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感叹,也容易触发生命的虚无感等等。
人生的缺憾在黄昏当归之时会特别被放大。
因此,日夕黄昏,是一天中最具情感归依意向的时刻。
黄昏体验的原型,是由《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确定的。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意象或许称得上是最古老、最具恒久感动力、最能触动诗人愁怀的感情符号。
无怪乎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德麟《清平乐》),“最难消遣是黄昏”(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的慨叹,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古,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⑤后代由“黄昏”取景造境的很多,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
省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
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云“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起春愁”等等。
宋词中的黄昏意象很多,仅举一例,李清照的《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整个重点放在黄昏,所有的愁绪外化为“瘦”。
日夕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别离远行,此情何堪!从而表达对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
相传出自李白手笔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两首作品,是黄昏感受在词体中的最早、最成功的展示。
其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该词作为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材料,有一题目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这一问题只要抓住“暝色(或黄昏)起愁”这个特定意象含意,题目就不难解开。
四、《秦风·蒹葭》:形成后世诗歌间阻思慕的模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是一首怀人的诗,诗中的“伊人”是访求的对象,至于是谁,迄今尚无定论。
诗歌基本景象:抒情主人公追寻“伊人” ;中心意象:“在水一方” ;两种境况:道阻不可达,虚幻不可近;基本模式格局:追寻者——阻隔——追求对象,可望难即。
这里的“追寻者”可以是各种人,“阻隔”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性格的、必然的、偶然的、或然的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追寻对象”可以是贤人、友人、情人,可以是理想、事业、前途,也可是升官、发财、幸福等等。
这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写照,表现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中追求、失望、惆怅心情。
如对人类的追求、理想抱负的追求,始终不能实现,不能到达彼岸,是间阻思慕,又坚执寻觅,既形成间阻思慕的原型,也形成坚执寻觅的原型。
“间阻”在诗中表现为“在水一方”,间阻可以不断转换,“在水一方”是人类对理想、彼岸不断追求的象征。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
”“‘一方’难至矣。
”他连引古今中外几十个同构例证,连类生发了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寻仙山、佛教寓禅彼岸、哲人寓理形神等诸多方面的例子,解读“在水一方”的意蕴。
“溯洄”、“溯流”、“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则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⑥到魏晋南北朝时“阻隔”观念转变,由“道阻且长”变成“河水清且浅”,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仍是彼岸可望难即,但“阻隔”内涵已由敬畏大自然变为敬惧社会礼法。
“河水清且浅”可望而不可即,更加重了咫尺天涯的痛苦。
到唐朝有孟郊《别古离》:“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了渴慕的程度。
这些诗都是间阻思慕模式的表现。
《诗经》所开创的这四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模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
因此了解这些诗歌创作模式,对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