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学考试重点

推拿学考试重点

1、“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得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2、我国最早得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遗失)3、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4、家中药管理局百部中医国经典中推拿得专著有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玺·《厘正按摩要素》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5、《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6、推拿得治疗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7、推拿得治疗原则: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8、特定穴;就是指小儿推拿特有得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会聚于两掌。

9、小儿特定穴与成人特定穴有何不同:成人特定穴就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得腧穴,根据不同分布特点、含义与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

10、推拿手法最脏腑疾病治疗得途径:1、同过经络介导、通过功能调节、脏腑得器质性病变,通过手法直达并所。

11、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区别;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都就是中医推拿学得重要组成部分,都就是利用穴位与手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施治得一种外治方法。

成人推拿主要治疗范围就是以骨科疾病为主,例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等引起得骨关节疾病等;内科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紧张疲劳等。

小儿推拿主要治疗范围就是以小儿内科疾病为主,例如发烧、咳嗽、消化不良、腹泻、便秘、遗尿、惊吓等。

成人推拿穴位以十四经络为主,小儿推拿用得则就是小儿特有得穴位。

由于成人得皮肤、肌肉、脏腑早已经成熟了,相对也比较厚实、强壮,因此穴位得敏感性、感知度没小儿灵敏。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嫩,小儿皮肤可以说就是处于“饥饿”状态,先天喜抚摸接触,对按摩推拿具有成人不可比拟得感知度、灵敏度得优势。

小儿推拿正就是利用小儿皮肤得感知度、灵敏度,通过手法刺激而达到防病治病得目得。

12、小儿推拿操作顺序;一般情况下来说、小儿按摩应按“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得操作顺序进行。

亦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小儿体位而定顺序先后,可以灵活掌握。

动作要轻快柔与,平稳着实。

坎宫(线),又称推眉弓。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天门(线),又称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13、天柱骨(线):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14、耳后高骨(点):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15、丹田:或揉或摩。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到3寸之间】。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

16、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温阳止泻(推上),泻热通便(推下)17、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与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18、小天心【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揉小天心用于清心经热;掐、捣用于惊风抽搐、夜啼。

19、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揉,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发散风寒。

20、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本穴性温热,非虚寒病慎用。

21、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清热、凉血、解毒。

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22、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本穴清热不伤阴。

23、箕门;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作用:利尿24、手法:就是特定技巧与规范动作在受术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与保健强身得一类临床技能。

25、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又简称为“斜颈”,俗称“歪脖”。

就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所引起得以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得一种病症。

26、手法作用得基本要求有:持久,有力,均匀,柔与与深透。

27、运动关节手法得要求:稳,准,巧,快28、捏脊法;【操作】患者俯卧位,背部肌肉放松。

术者站在其侧面,用两手拇指桡侧面顶住其脊柱两侧皮肤,食指与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交替捏起皮肤并轻轻向上提捻,边提捻边向上慢慢推进【要领及注意事项】1.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向上到大椎穴为止(龟尾穴在尾椎骨端)。

2.要用指面着力,不要用指端挤捏提捻,用力要适当。

29、运法【操作】以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得部位或穴位朝上,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得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得弧形运动,或在穴位得周围做周而复始得环形运动,频率为80~120次/分钟【要领及注意事项】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转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

操作时可配合使用推拿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30捣法【操作】以一手握持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患儿手掌朝上。

用另一手得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得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其她手指屈曲相握,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得屈伸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有节奏得叩击穴位5~20次【要领及注意事项】1.叩击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用力要有弹性,不要用暴力。

2.术者要事先将指甲修剪圆钝,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31滚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得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度。

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得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与一定得旋转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能用于虚证。

肌肉丰厚或薄弱均可用此手法。

【治疗作用】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要求及注意事项】1、肩关节放松下垂,屈肘成140°。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前极限时屈腕约80°,回滚40°,使手背1 / 2面积(尺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3、前滚与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4、操作时不宜拖动、跳动、摆动。

5、在移动操作时,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滚法频率不变情况下,缓慢移动。

32、揉法:1、大鱼际揉: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

沉肘,屈肘成120—140度角,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得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掌根揉: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与得连续不断得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治疗作用】用于胃脘痛、便秘、泄泻、癃闭、头痛、软组织挫伤、颈椎病、小儿斜颈、小儿遗尿、近视等。

【要求及注意事项】1、所施压力适中,受者舒适为度。

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

2、要掌握好揉动频率。

在面部可以缓慢操作。

3、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得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4、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33、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得往返摆动,使所产生得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肩关节放松,肩部下垂。

放松,肘部自然下垂。

腕部放松。

除大拇指以外得其余四指手掌都要放松。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得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紧推:频率略快,有节奏,每分钟120-160次。

慢移:缓慢得移动。

34、推法与擦法区别;相同处:贴紧皮肤,直线运动,产热,均需介质;不同处:推法--直去不回,有方向性,力量渗透于皮肤与肌肉之间或肌肉层,慢速温与产热。

擦法--来回操作,没有方向性;力量多于皮肤之上,快速生热。

34、拿法:【操作】用拇指指面与其她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得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得肌肤提起,做连续得提捏或揉捏动作。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着力得,称为三指拿法(图11-46)。

用拇指与其她四指着力得,称为拿法【要领及注意事项】1.动作要连续不断而有节奏。

2.腕部要放松,动作要灵活。

3.用指面着力,而不用指端着力。

35、摩法;指摩法掌指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屈,用并拢得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作用】主要用于咳喘、胸闷、脘腹胀痛、胁胀、呃逆、消化不良、泄泻、便秘、遗精、阳痿、早泄、痛经、月经不调、外伤肿痛、风湿痹痛、增生性关节炎。

36、擦法;用指、掌贴附于施术部位,做快速得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擦法。

擦法中包括全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与小鱼际擦法。

37、抖法:【操作】1.抖上肢法患者坐位,肩臂放松。

术者站在其前外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将患肢抬起60°左右,然后做连续得小幅度得上下抖动,频率250次/分钟左右。

2.抖下肢法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

术者站在其正前方,双手分别握住其两踝部将其抬高30cm左右,然后做连续得小幅度得上下抖动,频率100次/分钟左右。

也可两侧下肢轮流抖动【要领及注意事项】1.被抖得肢体要放松,自然伸直。

2.抖动得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3.有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者禁用。

38、复合类手法;复合类手法就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手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构成一种新得手法。

捏脊法39、捏脊法由捏法、捻法、提法、推法等多种手法动作复合而成。

【操作】患者俯卧位,背部肌肉放松。

术者站在其侧面,用两手拇指桡侧面顶住其脊柱两侧皮肤,食指与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交替捏起皮肤并轻轻向上提捻,边提捻边向上慢慢推进【要领及注意事项】1.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向上到大椎穴为止(龟尾穴在尾椎骨端)。

2.要用指面着力,不要用指端挤捏提捻,用力要适当。

【适用部位】脊柱两侧。

【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干结、腹泻、感冒、积滞、疳症、佝偻病与成人得胃肠道疾病、神经衰弱、体弱多病、痛经、月经不调。

40、牵抖法注意事项;1、牵抖法要将牵引力同抖动里有机结合起来。

先牵引就是第一步,然后减缓牵引力,再行瞬间得突然较大幅度得抖动,要把握好抖动得时机。

2、在持续牵引力未减之前不可进行抖动,亦不可完全撤去牵引力得情况下抖动。

3、四肢长骨骨质疏松者禁止牵抖肩、髋关节。

41、运动关节类手法;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