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外固定术后的护理常规石膏外固定是骨科常用的固定方法, 适用于骨折、骨科手术后、骨与关节炎症、畸形等。
1.石膏未干透时,不够坚固,易变形断裂,也容易受压而产生凹陷,因此石膏须干硬后才能搬动病人,同时搬动时只能用手掌托起石膏而不能用手指,以免形成压迫点。
2.抬高患肢,一般高于心脏水平面20cm,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适当衬垫给骨突部减压:如下肢石膏固定后要用硬枕垫在小腿下使足跟部悬空,上肢石膏固定后,可用绷带悬吊将前臂抬高。
3.做好床头交接班。
①观察肢体末端血循环。
是否有发凉、发紫、发青,肿胀,活动度、感觉有否麻木、疼痛;如有须及时报告,可采取松开石膏,局部开窗减压等措施,不要随便给镇痛剂。
鼓励病人活动石膏近端及远端关节,做患肢等长收缩运动。
②观察出血与血浆渗出情况。
切口或创面出血时,血渍可渗透到石膏表面上,可沿血迹的边缘用红笔划图将出血范围定时作标志观察,伤口出血较多时可能从石膏边缘流出,因此要认真查看血液可能流到外面,棉褥是否污染。
③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如发热,石膏内发出腐臭气味,肢体邻近淋巴结有压痛等。
4.观察有无足下垂、足背麻木等症状,预防石膏边缘压迫而致神经麻痹。
5.保持石膏的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大便污染后应及时用清水擦去。
6.定时协助病人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无碎屑。
7.加强局部皮肤按摩。
用手指沾酒精伸入石膏边缘里面进行皮肤、尾骶部、足外踝未包石膏的骨突部位的按摩。
8.下床行走和功能锻炼:未固定的关节应尽量活动,早期可作被动活动,按摩帮助退肿,尽量应鼓励患者作主动锻炼。
颈椎骨折的护理1.心理护理护士应多巡视病房,用亲切的语言、和善的面容,多与之交谈,给予安慰和必要的病情解释,稳定其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皮肤护理采用平卧或侧卧位,应用马蹄枕或沙袋固定头部,避免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缺血缺氧而易发生褥疮,应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
每2h翻身1次,采取轴线翻身,即头、颈、脊柱呈一条直线,同时注意按摩骨突出处,侧卧时背部垫以软枕。
特别注意患者足跟用软枕垫起,防止压疮。
为患者更换床单、内衣或使用便盆时,一定要将患者躯体抬起,避免拖、拉、拽而损伤皮肤。
良好的膳食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十分重要,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3.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高颈段骨折者,特别要注意呼吸情况,因骨折压迫,易造成脊髓水肿,影响呼吸。
必要时,可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
4. 呼吸道的护理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每2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雾化吸入每日2次。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5. 预防泌尿系感染、结石及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达2500~3000ml,每日清洗会阴部2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尿失禁的患者应留置导尿管,导尿管每4h开放1次,以刺激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
待夹闭导尿管膀胱内尿液充盈有排尿反射时,方可拔除导尿管。
留置尿管每日用0.2%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男性患者清洗后可用1块纱布缠绕龟头以避免被褥污染。
便秘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及时清洗臀部和更换被服,并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6.高热护理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
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
对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缓解,如酒精擦浴、冰水灌肠、冰水洗胃或冰毯,空调室。
7.加强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按摩四肢,保持肢体各关节功能位。
股骨颈骨折的术后护理1. 生命体征的观察因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经历手术易诱发病变,应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等,补液时注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防止肺水肿发生。
2. 饮食指导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多吃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多、含钙丰富的食物,以利骨折愈合。
3 . 预防并发症(1)防止褥疮: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每2h翻身或抬臀1次,并协助按摩骶尾部、内外踝等骨突出部,避免局部皮肤潮湿、摩擦等物理刺激。
(2)防止坠积性肺炎:老年人呼吸机能低下,肺顺应性降低,气管分泌物不易排出,因此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协助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2]。
(3)保持大便通畅,既往有便秘,应尽早给予排便药物,如芦荟珍珠胶囊,2片/次,3次/d,口服。
(4)防止泌尿系感染:有留置尿管的患者,鼓励每天多饮水,以达到间接冲洗尿路的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道口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
4. 功能锻炼术后患肢穿防旋鞋或皮牵引,可有效防止患肢外旋,并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有规律地进行患肢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辅以被动按摩,可促进静脉血回流;健侧下肢抬高运动和膝关节伸屈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第1天,可坐卧交替,术后第2~3天可协助患者行患肢髋膝被动屈伸练习。
鼓励患者活动双上肢,保持上肢肌力,每次锻炼10~20min,每2h 1次。
5 .出院指导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告知患者股骨颈骨折愈合需要4~8个月,为预防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嘱患者不能过早负重,4个月后经X线确定骨折愈合后,才可逐渐负重,鼓励患者补充钙剂,多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骨盆骨折的护理1. 严密观察患肢足趾活动、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反应、皮肤颜色、皮肤感觉等情况,如果臀肌、胭绳肌和小腿腓肠肌肌群的肌力减弱、足下垂、小腿后方及足外侧感觉丧失,必须立即报告医生。
2. 饮食休息宜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铁、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食物应易消化。
稳定型,可取仰卧与侧位交替(健侧在下),伤后一周取半卧位,严禁坐立。
不稳定型,应取平卧硬板床,减少搬动,必要时多人平托。
3.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利于排便。
术前日必须排除肠道内瘀积的大便,以利于手术操作,减轻术后腹胀。
4.骨盆骨折常用皮肤牵引、骨盆悬吊牵引、跟骨骨牵引及股骨髁上牵引进行骨折复位或维持骨折复位的位置。
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1周内宜取平卧位,卧硬垫床。
1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半坐位练习,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2周开始练习半卧位,患肢抬高15°~30°,并保持中立位。
牵引治疗期间,要求躯干要放直,骨盆要摆正,脊柱与骨盆要垂直。
双下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
5.向病人宣传医疗常识,解释自我护理的意义,消除过分依赖的心理,极大程度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恢复自理能力。
给予病人详细而具体的自理指导,让病人自己来完成一些指定的活动或项目,如吃饭、洗脸、刷牙、上肢伸展运动等,帮助病人心身较快地适应,促进伤病的恢复。
6.功能锻炼(1)未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单纯一处骨折,无合并伤,又不需复位者,卧床休息,仰卧与侧卧交替(健侧在下)。
早期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下肢肌肉收缩以及足踝活动;伤后一周后半卧及坐位练习,并作髋关节、膝关节的伸屈运动;伤后2~3周,如全身情况尚好,可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渐加大活动量。
伤后3~4周,不限制活动,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
(2)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无并发症者卧硬板床,同时进行上肢锻炼;2周后开始练习半卧位,并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的锻炼,以保持肌力,预防关节僵硬;3周后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锻炼,由被动锻炼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6~8周后拆除牵引固定,扶拐行走;12周后逐渐弃拐行走。
7. 出院指导合理安排饮食,补充营养提高体质,促进骨折愈合。
制定出合理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骨盆骨折扶拐是下床活动的必要条件,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拐杖的高度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患者双手扶拐,与肩同宽,拐杖软垫距离腋窝2~3cm,扶拐的力应在双手而不应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过程,因此出院前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双拐。
出院,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等定期复查。
在1年内不能负重劳动及运动,如赛跑、踢球等剧烈运动。
尿道损伤的患者,由于断裂处瘢痕形成,易引起尿道狭窄,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尿道扩张。
骨髓炎的术后护理1.保持环境清洁,安慰病人,使病人安心养病,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予卧床休息,固定保护患肢,以减少患部的物理刺激,促进愈合。
指导病人选择饮食,可少量多餐,多饮水,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指导病人健侧行主动及被动的全关节运动,患侧在情况允许时可尽早施行运动,以促进血循环,维持肌肉正常的压力,预防肌肉萎缩。
3.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维持伤口冲洗和引流通畅的重要性。
(1)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行大量抗生素液持续冲洗,是尽快控制炎症、防止死骨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2)妥善固定冲洗、引流装置拧紧各连接接头,防止松动和脱出。
(3)保持伤口部位的冲洗管位置在引流管之上,以利引流。
(4)冲洗管液瓶高于伤口60-70cm,引流袋低于伤口50cm,且引流管宜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相连,并保持负压状态,以维持通畅。
(5)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为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24小时内快速灌洗,150~300滴/min,1 000~2 000ml/h,并随时挤压引流管。
以后每2小时快速冲洗1次,维持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
冲洗液随着引流液颜色的变淡逐渐减量。
(6)正确记录冲洗液出入量,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质、量及色,保持其出入量平衡。
(7)出现滴入不畅或引流液流出困难,应检查是否有血凝块堵塞、管道受压扭曲,及时处理,以保证引流通畅。
(8)及时更换冲洗液,倾倒引流液,冲洗的装置每日更换,防止发生逆行感染。
4.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敷料浸湿情况,如有浸湿及时更换,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
合理应用抗生素,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如病人切口处出现红肿、局部刺痛感或疼痛持续加重,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5.出院指导(1)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出院后自护的必要性: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若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机体抵抗力差、生活条件及卫生状态差,有可能转为慢性,以致迁延不愈。
因此要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若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则提示转为慢性,需及时诊治。
(3)防止过早负重,需X拍片证实病变已恢复正常时才能开始负重,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