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 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

笔记 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

一、文物鉴定:质(质地)、形(型)、纹(纹饰、铭文)类型学:如青铜器的足夏尖、商柱、西周马蹄纹:如铭文夏一般无铭文、商代铭文波磔体(首尾尖,中间粗)、西周中期玉柱体(上下等粗)、春秋战国出现刻铭(春秋后期出现鸟篆体,战国初刻字纤细如发,后期有刀凿痕)二、铜器分类三、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1、青铜:铜-锡、铜-锡-铅矿石冶炼金属(青铜)浇铸青铜器2、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3、三星堆遗址:商代中晚期,四川,形象多较为夸张的造型。

四、鉴定方法与辨伪:传统鉴定于科技手段相结合。

五、器型特征(一)饪食器重点在4类1、鼎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三足圆鼎、四足方鼎、异形鼎、扁足鼎商早:圆鼎小耳,锥足,底部三范痕,四点配列(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方鼎同圆鼎,为正方形。

商中:圆鼎小耳,锥足及扁足,五点配列。

方鼎缺。

商晚:圆鼎耳稍大,柱足及扁足(变钝),底范为三角形。

方鼎长方形。

西周早:圆鼎变蹄足之势,扁足不见了。

有方鼎。

西周中:柱足或蹄足,垂腹鼎(腹变大外扯)。

西周晚:蹄足,盂鼎(浅腹,为半球形)。

如毛公鼎。

春秋早:三蹄足,半球形,底范为三角形。

有立耳、附耳。

春秋中:蹄足,盂鼎亦有深腹。

鼎上加盖,底范变圆,耳足可预制嵌铸,是前所未有的大改进。

春秋晚:附耳,深腹,有盖,圆底范。

总之,鼎在此千余年间,形虽稍变,而两耳三足中腹腔的基本形制未改变。

至于耳,由小而大,而沿耳外侈,而附耳加盖;足由空锥足而实锥足,而短柱足,而长柱足,而蹄形足,而矮蹄足;鼎体由深腹而中腹,而腹底近平,而腹若半球,而又深腹而腹作鬲形;然而耳、腹、足的三部基本结构始未大变,因为它的用途在熟牲,故百变不离其职,它在春秋中期以前无盖,以后始有盖;以前三足联体铸;底为三角底,以后耳足离本体分别嵌铸,底为圆形底,则是它在前后期的最大区别。

而耳足的五点配列式,实殷周的通制,只中商时以短暂时期采用四点制。

二里头晚期(偃师二里头)圆腹、腹深、平底;锥状四棱形空心足,半圆形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在二足之间。

早商(郑州二里岗)出现方鼎。

早期整体器壁较薄,晚期器壁加厚。

足多锥状,晚期少数实心柱状足。

腹圆,且深。

立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晚商(安阳殷墟)器壁较厚。

腹变浅,足大部柱足,晚期还出现略显中间细二头粗的兽蹄形足。

西周早期(武王-穆王)器形与晚商接近,但器壁更显厚重,出现列鼎。

一般直立耳,双耳微外撇。

柱足或类蹄形足。

腹较浅,下部略显外鼓。

晚期腹更显垂腹状,柱足显短细。

西周中晚期(共王―幽王)列鼎盛行。

一般腹变浅,垂腹更明显,腹形近宽扁,晚期出现半球形腹,但腹显深。

足多蹄形,背面有凹槽,足截面近半圆形。

春秋中晚期春秋早期特点与西周晚期接近,春秋中期始见本段特色。

整体可分二大类,有盖与无盖。

有盖的,一律附耳;无盖的,或立耳,或附耳。

足一律兽蹄形,一般较瘦长。

腹部中期较深,晚期较浅。

战国中晚期三蹄足向低矮发展。

多有盖,附耳。

2、鬲li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心足。

青铜鬲始见于商早,西周中期后盛行,战国晚期消失。

商早:四点配列,锥足,袋形腹较大,分裆较窄而高(?足短)。

耳较小。

商中:五点配列,锥足,耳较小。

商晚:五点配列,锥足及柱足并多有花纹,袋腹退化,分裆较低(?足长)。

西周早:同商晚,有蹄足趋势。

西周中:横宽体,口沿外侈(无耳)。

矮胖西周晚:立耳及无耳,蹄足。

兽蹄足、无耳鬲为最流行。

春秋:早期沿袭西周晚,中晚期也出现一些变体,战国晚期逐渐消失。

商代主要流行分裆鬲;周人流行联裆鬲。

总之,鬲造型早晚演变的情况大致是:直耳鬲早(盛行于商及西周)而附耳鬲晚(流行于西周),无耳鬲早(流行于西周中期及春秋前期),圆而深腹的分裆鬲流行于西周,而扁弧裆或平裆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足系锥足早(商),柱足稍后(西周),半圆,半空足盛行于东周;无扉早(商),有扉晚(周),扁圆长方盛行于西周,高大的盛行于东周。

3、簋gui 大碗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簋始于商早,盛行于商晚西周,衰落于春秋中晚,战国已少见。

簋的形态变化最多,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

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还出现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

战国以后,簋已很少见到。

商早:深腹,无耳及兽首耳(无珥),矮圈足大十字孔(方孔)。

商晚:深腹有变浅,无耳及双耳(有无珥),圈足上开孔基本消失(小方孔),圈足有加高趋势。

西周簋趋向是加高圈足,西周早:出现方座簋,圈三足、四足簋(圈足下另有三、四足)。

四耳簋,双耳簋多有垂珥。

西周中:沿袭早期,并弇yǎn口(口径变小)扁圆体、环耳、圈三足,全器作平行横道沟纹(瓦纹)。

西周晚:沿用中期的弇口盖簋,盖沿浑圆、盖沿垂直。

方座簋少见,沿用中期。

春秋早:沿袭西周中晚期两耳“圈三足”。

春秋中晚——战国:数量大减,多方座和异型。

春秋中后期:圈三足,另有新型:三足式,即省去圈足,只留三短足,两耳亦变为环纽;无足式,即两耳变环纽,圈足三足皆省去。

两耳方座华盖式。

战国:上述四种簋式皆有。

圈三足早期曾用,以后少有,余三式战国通用。

簋早商:数量少。

多无耳,个别已见耳。

一般腹深,矮圈足。

晚商:腹变浅,圈足加高。

晚期开始流行双耳。

西周早:双耳簋一般无盖,高圈足。

新出现双耳下垂珥的簋和方座簋。

另,大部簋腹显浅,晚段又显垂腹。

西周中晚:下腹外鼓,体矮宽,多有盖。

晚期常见瓦纹,多敛口,圈足下也多见三小足。

春秋早:沿袭周制。

春秋中晚--战国:数量大减,多方座和异型。

4.簠fu 盛器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

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晚,主要流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战国晚期消失。

西周早:直纹簠西周晚期:腹上壁两侧对称环耳。

春秋早:沿袭西周,耳朵变为简化兽形半环状(半兽形耳)。

春秋中:长方形直口,长方形圈足,腹两侧有对称小兽耳或环耳。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取酒器的统称。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1、爵即酒杯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夏:粗糙。

鎏长而狭。

尾平、短。

无柱或有柱的雏形。

足为三锥足或柱足。

鋬宽带状且弧度较大。

有的下腹部中空成圈足,透镂有圆孔方便温酒透风。

一般无铭文和花纹,偶见腹部有简单的连珠纹(乳钉纹)或弦纹。

商早:沿袭夏。

时代特色为鎏稍宽。

尾稍短。

有柱。

分钉形和菌状两种足为三锥足或柱足。

鋬宽带状且弧度稍小。

爵体较宽,容量增大。

商中:出现圆体爵,圜底流口增高、放宽。

平顶柱帽柱,一柱或两柱足为三角锥形,外撇。

商晚:扁体爵大大减少,圆体爵盛行。

爵底凸出为半圜,体亦瘦长,柱顶有菌形、帽形、蟠龙、蟠蛇等式样,其中以菌柱居多,帽形次之见方腹四足爵、加盖爵等多样。

西周早:沿袭商晚,并有出现扉棱。

有兽首鋬。

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

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

2、角饮酒器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

卑者使用:下级官吏及平民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

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3、觚gu 饮酒器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热,则用觚。

初见于商早,流行于商晚,西周衰落。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

商早:器身粗矮,圈足上有“”形大孔。

商中:同商早,比商早稍显细长。

有的有鋬。

商晚至西周早: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

西周早期,觚已退化,新见大喇叭形口、特细长身、小喇叭形圈足觚。

◆西周早期时中腰细,纹饰只施于圈足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

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4、斝jia 饮酒器与爵相比,无流无尾。

夏:粗糙,有两柱有的腹部有简单的连珠纹(乳钉纹)或弦纹。

商早:平底。

足较细长,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鬲li状斝)。

菌状双柱不发达。

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

商中:平底少见,底多向下鼓出;新见圜底斝。

出现T形足(断面呈T形,更粗壮),有袋状足新见伞状柱。

商晚:三足有增高趋势多为兽首鋬柱饰粗壮,伞状出现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斝。

有四足方斝如妇好墓西周早:斝已退化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腹像鬲)柱形足花纹繁缛,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等5、觯zhi 尊者举觯饮酒器初见于商晚,沿用至东周。

有扁体和圆体两种。

扁体多见于商晚和西周初,圆体流行于商晚至东周。

商晚:椭扁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不少有器盖。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西周:宽颈垂腹,感觉比商晚更胖。

有作方柱形而四周圆的。

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器上铭文称为“鍴”duān ,即是“觯”。

6、尊储酒器形状为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尊的体形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商早—商中:主要是圆体尊,有肩大口尊,圈足上多带“”字孔。

商晚:有肩大口尊体型增高;出现方形尊和觚形尊。

如四羊方尊西周早:盛行无肩觚形尊,整体筒状三段式,“十”字消失,圈足下常有宽阔的边圈以增高气势。

新变化:觚形尊腹部呈圆弧状臌出。

商末周初,方形尊和觚形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扉棱,雕铸着繁琐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

西周中:敞口深袋腹低圈足,无耳及出现双耳。

春秋早:大敞口,折肩,圈足较高,形体较大,肩两侧铸接有龙形双耳,使器物肩饰斜角云纹,腹为横条纹,圈足饰雷纹。

战国早:敞口,高颈,扁圆腹,高圈足,外侈有肩大口尊有肩大口方尊觚形尊鸟兽尊鸟兽尊动物形尊(牺尊)储酒器或盛酒祭器。

走兽类及鸟禽。

时代以商代晚期和西周为多见,也有部分来自春秋。

7、觥gong盛酒器或饮酒器鋬有垂珥的为西周,无珥为商代。

造型特点: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

有兽头形器盖,向上翘起,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