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第一讲
第一章:绪论
概述—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 文物的定义 文物的分类 文物定级 收藏概论
一:概述—文物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
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 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 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 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 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 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 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场所主要有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各种文物 保护单位。文物教育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
文物教育的场所
(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文物的价值
文物价值的客观性: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 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这一点出发,历史上 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 值。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都是由产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 学水平创制出来的,本身包含了或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 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状况。所以,从整体来看,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值的历史遗存。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 化遗存之中,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某处遗迹、某件遗物 来讲,并不都具有三个价值,但一般都具有历史价值,同时 具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若由若干个 体组成,内容丰富,一般都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 每件器物,并不都如此。
(一):文物的作用——史料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 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 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 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的证史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 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 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 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 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 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 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 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 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 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 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 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 礼仪志》 中记 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 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 铜缕等得到证实。
艺术价值
内涵极其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 (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 审美价值主要是从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主 要是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主要是给人以 娱乐、消遣。借鉴作用主要是从中吸取精华,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 面学习借鉴以创新。至于美术史料价值,主要是作为研究美术史的实物资 料。 文物中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实 用的遗迹和遗物,即当时建造、制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实用,如建造一座 皇宫是为了供统治者行使权力和生活起居之用,为了使其建筑与权力、生 活要求相一致,必然从布局、形式、用材、装饰等方面加以处理,既要体 现权力的威严,又要从艺术上加以表现,使二者寓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 这里建筑艺术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些生活用品,如青铜器和陶瓷器 等,其造型、纹饰等也都具有艺术价值。 第二类是作为美术品、工艺品等创作的艺术品,如书画、雕塑等就属于此 类。它品种繁多,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其中许多当时即为陈设品,留传至 今,依然具有欣赏价值,并可资创作新的艺术品时借鉴。 第三类是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明器中的一些器物,有人、家畜、鸟兽形, 有车船、建筑物等模型,有仿礼器、生活器皿的器物。前者本身就是雕塑 艺术品,后者在造型、纹饰方面具有艺术价值。
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的补史作用 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 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 料。 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 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 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 史实被湮没。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 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 方面的史实缺载。 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文物本身储存的 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 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 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湖北省云 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 畴,已具备刑法、 诉讼法、 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湖南 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 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
文物的借鉴作用—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任何时代、任
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 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 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 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 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 不如此。
教学参观2次(中国钱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
推荐的书目
杨静荣 著,古陶瓷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懋鎔 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1993。 上海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远东出版社, 1985。 丁 孟 著,铜镜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琦、林健 编著,文物鉴定基础,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马承源 著,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 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但运用这些 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 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 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文物中有 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 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 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 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在战国时期使 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
文物的史料功能
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 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 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史、畜牧业史、 纺 织史、 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 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 依靠文物史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 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 资料。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 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在研究 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 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人们从古建筑、绘画、 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
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见证。如果把 某类文物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研究分析它 们的形式和内涵以及所储存的信息,就会发 现后者往往吸收了以前历史时期的优点,具 有当时时代的特点或风格。不同历史时期所 产生的各种文物,从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 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文物的借鉴作用—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
(三):文物的作用——教育作用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 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作为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它的教育手 段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首先,文物是人类社 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遗存,同时又都是一种精神文 化的表现。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真实性强,形象生 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百闻不如一见,它以物质 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往往比文字的、书面的 教育收效更大。其次,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 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是别的任何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
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主讲人:罗武干 单 位: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Email: xiahua@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陶瓷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三章:青铜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四章:古钱币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五章:铜镜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六章:金银器收藏与鉴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