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让世界充满爱一、体味爱之真谛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毕淑敏体味爱的真谛: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档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
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
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
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
“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
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
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
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思考:屠格涅夫什么也没有给乞丐,但乞丐为什么说他得到了施舍?屠格涅夫从乞丐那里得到了什么施舍?总:爱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关心、呵护、同情、理解、尊重,并且真爱首先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二、思考爱之表达(一)化抽象为具体1、《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明确:孟郊不是从他出生一直写到成年母亲是如何爱他的,而是截取了远行时母亲缝衣的场景,并且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等把抽象的话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文字一下子变得亲切生动而温暖。
小试牛刀:借鉴孟郊的创作思路,尝试表达,用句式说话,“爱是……”。
写作思路:爱→场景→场景中具体的人→人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
(二)用细节点化例:“手中线”——细微的物品;“密密缝”——细微的动作;“意恐迟迟归”——细腻的心理。
有了细节,才能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
细节描写方法:1、简单勾勒,稍加点染。
主要用于人物的表情、动作,别小看这轻描淡写的一笔,它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
如: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
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
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
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
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2、着重描绘,浓墨重彩。
主要用于人物的动作、心理。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不惜笔墨,用一连串动词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
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3、多次反复,重复点染。
这种方式多用于写某一物件或动作,一篇文章中多次描写某一物件,不仅能前后照应,加深读者印象,更能在文中设悬念。
比如《背影》中反复出现的“背影”,我的“眼泪”,《乞丐》中反复出现的“手”。
范文:月亮圆了月亮圆了,黄灿灿,亮晃晃的。
我和妈妈坐在阳台上,静静地看着月亮。
(线索与题目紧密联系,在美好的情境中展开情节,富有诗意。
)“还记得你小时回家过中秋节吗?那时你整天缠着外婆,淘气得很。
外婆那么大的年纪了,不仅要忙着张罗拜神的事,还要照顾你,她也不介意,笑呵呵的陪着你闹,给你做灯笼,中秋晚上还陪你放烟花……”妈妈念叨着,月光之下,她的眼睛很亮,很动情,似乎储满了对我儿时的回忆。
(第一次写眼睛,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照应。
通过妈妈的语言展开对中秋的回忆,有直接叙述所没有的效果。
)妈妈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柔和的光辉洒满房间。
窗外,月儿高高地悬在幽静的空中,格外的圆,黄灿灿,亮晃晃的。
天地之间一片静谧。
(线索表述上稍有变化,又恰如其分。
)“今年中秋又不能回去了,唉,也不能打个电话,不知外婆还记不记得挂灯笼,给神像上香,晒月亮……”妈妈把灯笼挂在门上,嘴里念叨着。
侧面看妈妈,她的眼睛,在明亮的月光下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不用说她一定是牵挂远在家乡的姥姥。
(第二次写眼睛,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巧妙搭配)月亮还是那样圆,黄灿灿,亮晃晃的。
妈妈把桌子搬上阳台,摆上瓜果。
(再用线索过渡,反复但不觉得重复。
)“月光光,照地堂……”妈妈哼着小曲儿递给我几柱香。
“来,许个愿,学业进步,快点长大……”妈妈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
“这是你外婆教给我得,是我家乡的习俗,愿下半年平平安安,一切晦气都走开……”妈妈默默自语,眼睛像亮晶晶的星星,满是希望。
(第三次写眼睛,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相得益彰。
)月亮又圆了,黄灿灿,亮晃晃的。
外婆家的村里终于装上了电话。
(线索既有结构上的过渡作用,又表明时间的转换,巧妙地过渡到下一段。
)“有,当然有,我们家每年都记得挂灯笼,拜月亮的。
”妈妈笑呵呵的,眼睛里充满喜悦。
“咦?是吗?土地庙搬到桥对面是吗?”“爸,你也提醒提醒妈,不要老是抽烟,对身体不好,出门要多穿点衣服……”长久的挂念,在这一刻通过无形的电波,温暖了电话两头。
(语言描写有丰富的潜台词,文简而意丰)《背后的故事》写作指导一、题目呈现:请以“背后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
600字以上。
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二、写作导引:1、逐词分析,把握题目要求。
题目的主体词“故事”作为名词,注重表述的是其概念,即“故事具体是什么”。
然后,修饰语“背后”,有“在……之后”“暗地里”之意,说明它不是人的第一感觉,而是要渐进式地去发现某种真相,故此题目可以理解为:起初认为是这样(或未曾察觉),后来经历某事(或某一历程)后得到真正的了解(或领悟)。
2、筛选素材,定好情感主题。
一切事,一切景语皆为情语,都为展现情感而服务。
“背后的故事”可以提炼出怎样的情感主题,这要考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去选择。
首先可以选择“常规路线”:回归亲情、友情、成长三个角度进行基本立意。
也可选择“不走寻常路”:尝试在传统、艺术、文化等领域进行情感挖掘。
无论选择哪种路线,考生必须要明确一点:真故事,抒真情,切忌为了选材立意的创新而胡编乱造。
3、妙用手法,讲究传情达意。
“背后”并非当面,就会存在认知的先后差异,那么在组织材料时,采用对比的手法去体现前后的转折,无疑是很合适。
另外“背后”作为形容词去修饰“故事”,在叙事中就更需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详细描绘故事的画面和人物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以及倒叙、插叙的运用,都是见人情、明主旨的有效工具。
范文:背后的故事耳畔妹妹的叫声尖锐刺耳,无人陪她玩闹,让她变得急躁起来。
她不停地摇着我的手臂,“姐姐,你讲个故事嘛!”我不会什么少儿故事,便从书架中抽出相册,“自己看吧!”我把相册递给她,她胡乱地翻阅着,指着一张照片对我说——“哇,这是什么汤?好漂亮,姐姐你喝过吗?”我呆了呆,看向了那张照片,照片里是张粗糙的木桌子,桌子上摆着一碗汤,汤里漂浮着雪白的花朵,阳光微微洒下,汤面上的油滴闪着亮斑,显得尤为鲜美。
那是多年前去世的外婆的拿手菜,我忍着泪水,“那是外婆的拿手菜,梅花面汤。
”“姐姐,能给我讲霁这背后的故事吗?”她问道。
我沉默了片刻,开始跟她讲述起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老家的庭院中有五棵很老的梅花树,每当花季,空气中都会溢满梅花清新诱人的暗香。
拍下这张照片的那年,我踢翻院子里的小水桶,折断了小树苗的树枝,耍着脾气让外婆陪我玩。
她便提议我们一起做梅花汤面,让我去拾落下的梅花,要没有蛀洞,没有枯叶。
我把拾起的花交给外婆,她将这些花洗净泡水,抓着我的手一起用泡过花的水和面,面粉掉进了我的眼睛里,又干又涩,我立刻抽出揉面的小手,大喊着:“这一点儿也不好玩!”外婆赶忙说:“不碍事,不碍事,我给你吹吹……”可我嘟着小嘴,手插在胸前,一屁股坐在一旁的凳子上,没有要起来的意思。
看着外婆揉着带梅花香气的面团,再将它们均匀地分成小块,擀成面皮。
我按捺不住性子,冲上前拿起模具玩了起来,这边的面片压上一个,那边的面片上又压上一个,外婆见我重新投入到制作当中,露出了笑容。
我在压着面片,外婆在煮鸡汤,她细细处理好鸡肉,熬制金黄的鸡汤,去掉表面的浮油,放入梅花面。
鸡的味,梅的香,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虽不见梅,却处处有梅。
可我却没有品尝那碗汤,因为我嫌弃它只有素食。
一旁仔细聆听的妹妹终于忍不住对我说:“姐姐,听了梅花面汤背后的故事,我也好想喝一口啊!”我也感叹道:“我也想再次品尝梅花面汤,但我更怀念从前的时光,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
”仔细想来,梅花面汤并没有记忆中那样好喝,其实每一个令人难忘的物品、难忘的事,都有它背后的故事。
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怀念的是故事里的人和那份情怀。
梅花面汤不仅记录了我童年的时光,更是我与外婆之间爱的记忆。
背后的故事相同的动作,同样的人,因为有爱,变得不一样。
去年寒假,外公生了一场大病,我们一家急急忙忙地赶去医院,穿过满是消毒水的走道,来到挂号处焦急地等待着。
忽然,两个男人在走道椅子上奇怪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背曲得厉害,头发斑白,皱纹满面的老爷爷,坐在一个长得黝黑的中年男子大腿上,他们面带笑容地谈论着。
我不禁有些奇怪,心里嘀咕着:“走道的座椅不是还有很多空位吗?但这两个大男人就像叠罗汉一样坐着,至于吗?真是有损形象。
”入院手续办好了,我和妈妈匆匆离开,护送爷爷来到了病房,病房里已经入住了几位病人,我四处瞄了瞄,发现一旁一个熟悉的身影。
邻床雪白的被子里窝着一个皱纹满面的爷爷,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脸上总时不时地扬起笑意,让人倍感温暖——这不就是过道上奇怪的老爷爷吗?旁边有个老奶奶和他聊起天来,说道:“真羡慕你,有个儿子这么孝顺,天天来陪你。
”老爷爷笑了笑,有些骄傲地说:“我叫他别来了,耽误他工作,他还天天往医院里跑。
”手里却举起一旁削好的苹果,露出笑容。
第二天中午,那个中年男子有些着急地来到了病房,对老爷爷说:“对不起,爸,我来晚了,到时间了,我们出去晒晒太阳吧。
”老爷爷嫌麻烦,不想去,男子说:“爸,医生说,晒太阳有助于你恢复,我们去晒晒吧。
”说着,蹲下来,曲着背,双手扶着老爷爷的双腿,一声:“1,2,3,起,走咯。
”像是哄小孩一般,慢慢地走出了房门。
一旁的老奶奶露出羡慕的目光,对她一旁的人说道:“这小伙子真是孝顺,天天带他爸去晒太阳,怕椅子太凉,还让他爸坐他腿上哩。
”“啊?”我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一下,心里感叹:“原来这个动作的背后,有如此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