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范仲淹

走进范仲淹

走进范仲淹
从课文积累作文素材
人物生平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 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 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 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 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 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 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 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 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 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 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小故事——范仲淹立志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 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 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 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 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 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 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 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 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 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 “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这件事使 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 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 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 求学去了。
人物小故事——范仲淹求学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 ,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 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连粥 都不充足,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 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 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 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 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 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 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 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 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人物名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素材使用
想一想,范仲淹的事迹,你可以使用在哪些
话题或观点中。
评论资料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尹 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 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 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 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 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 三日而去。”
人物小故事
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
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 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 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 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 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 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 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 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 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 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物小故事——范仲淹直谏

范仲淹入仕后,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 并且干得很有成绩。于是便调到中央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 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 央,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得失和民间利弊,又与朝廷中的腐朽 势力展开斗争,犯颜直谏。他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 宗当成傀儡,便批评这种不合理现象,奏请太后还政,有人 劝他别这样锋芒毕露,他说:“我的官职很小,俸禄不算多, 但每年也有三百贯铜钱,相当于两千亩地一年的收成。如果 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立功,那和专门糟蹋粮食的螟虫 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颜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 身之计,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才是最没眼光的,他们不懂得: 只有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会不犯错误,百姓 才能没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祸患不生,天下无忧。这 不正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计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