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监管施工企业的串标围标现象摘要:随着建设工程竞争的日益激烈,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相互之间串标围标的现象也日渐增多,本文主要从串标者具备的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条件所做的工作,并对相关环节进行了对策分析,这样有助于政府加强监督。
关键词:串标、围标、诚信、监管
随着建设工程竞争的日益激烈,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相互之间串标围标的现象也日渐增多,本文主要从串标者具备的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条件所做的工作,并对相关环节进行了对策分析,这样有助于政府加强监督。
所谓“串标”,是指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一般发生在施工和设备采购招标中,设计、监理等招标项目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投标人相对较少,一般不易发生),几家投标单位通过事先商定,联合对招标项目的一个或几个招标标段用一致性报价、压价或抬价等手段串通报价,以达到排斥其它投标人,控制中标价格和中标结果,让他们其中的投标者中标的目的。
也叫“抬标”、“围标”。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招标人与投标人相互串通操纵招投标结果的行为。
它使公开招标流于形式,共同损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包括其它投标人)的利益。
与前述投标人之间的现象异曲同工,都是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投标,需要下列几个条件:1、有利可图,有足够的利润来满足相关各方的需求;2、投标人的数量可控;3、投标人之间有一定的君子协定;4、投标过程具有可控性。
第一、有利可图。
有足够的利润来满足相关各方的需求。
施工单位参加投标,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如果微利,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围标串标。
因为围标串标是花费成本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项目利润入手来进行控制,去有效地遏制串标围标。
对于小型工程,可以进行利润控制范围,采用一种最简易、最公平、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定标。
如采用抽签法等有限竞争的方式进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达到遏制投标人与评委的串通投标的目的。
对于大中型工程,首先要从省咨询专家库里抽专家先进行成本核算,然后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范围的利润,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利润空间很大而造成的围标现象。
这要求政府部门在建立省咨询专家库时,不仅要侧重于实际施工方面的专家,而且还要懂经济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确保核算的成本比较准确,然后进行最高限价,这个限价就显得比较符合实际水平。
第二、投标人的数量可控。
这是围标必须的条件,因为只有投标人的数量可控制,根据目前的限价范围,相应的利润空间才大。
数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一是资格预审中定单位。
常规做法是在资格预审条件上下功夫,设定由相关工程业绩、相关荣誉证书、行业特定证书等作为必备条件。
本人曾见过这样的条件:地基与基础施工项目要求单位有省级文明工地、二是要求有特种作业经验,结果把相关的地基与基础施工最高专业资质的单位多排除在外,另外地基与基础项目一般多不评省级优质工程、文明工地,这也有效地控制了数量。
还有比如有一个
单位招标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这类项目的施工一般多是建筑工程建造师,但这个单位要求项目经理为市政建造师,结果只有相关围标的几家有,有效地控制了数量。
由此我们要从破除投标人的数量入手,目前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把投标人的信息推迟到开标后才明朗化,有效湮没投标人身份、数量及其各种信息,消除串标所需的信息和时间;另外工程项目取消投标报名制度,采用无记名方式购买招标文件,使潜在投标人的数量和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取消潜在投标人踏勘现场、答疑等方式,在开标前避免潜在投标人有聚集的条件,有效割断串标的信息传递链。
另外还可向某省那样,实行网上递交投标文件也可以从根本上介绍投标人接触的机会,从而给串标者减少机会。
第三、投标人之间有一定的君子协定。
投标项目有利可图,另外投标人的数量有一定,这是牵涉到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各施工企业之间的协定,一般串标者往往有以下几种形式,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协议。
一种情况是一家投标单位为增大中标几率,邀请其他施工企业作陪,以自己的中标几率,但由于不是全控,给予邀请的作陪单位一定的成本费用。
二是几家投标单位互相联合,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轮流坐庄,以达到排挤其它投标人,常规做法是这次以一家为主,其他单位做辅助,相互之间不牵涉费用,但内部协会是轮流坐庄。
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麻痹监督者。
三是一人同时挂靠若干家投标单位投标,表面上是几家施工单位在参加投标,实际是一人在背后操纵。
这个人与各投标
单位之间也就一份挂靠费用,双方一般约定一次多少钱,这就是企业挂资质的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政府部门一般很难控制。
不过笔者私下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企业诚信入手:如果从企业的诚信体系入手,对投标人建立诚信档案,制定出诚信评价标准,对诚信度差的投标人除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外,还应禁止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标活动。
2、增加处罚的力度:对投标人“围标”、“串标”的行为,在招标文件中作出除法律规定的处罚外,增加经济上的惩罚性约定,如投标人“围标”、“串标或提供虚假数据和材料的,一经核实,无论中标与否均没收其投标保证金,并承担法律责任。
《招标投标法》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以1000万元中标额计算,对单位罚款五万元至十万元,对个人罚款五千至一万元。
如此规模的项目为中标单位带来的利润一般很多,其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一般很小,某种程度上不能有效遏制部分不法企业的投机心理。
3、加大市场的退出力度:现在法律法规规定的退出力度比较有限,即使情节严重的,往往执法部门碍于情面,处罚也就不了了之。
所以在招标投标法规中要加大处罚力度。
只要有相应的违规现象就要求退出市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遏制作用。
4、加大职业人员的监管力度:对相关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同时在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加大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
对于违规的人员实行市场
退出机制,对于参与相关人员实行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也可以遏制。
第四、投标过程具有可控性。
无论从资格预审,还是进行投标,以及根据游戏规则进行中标等,这些过程一般多是可以控制的首先先控制投标人的数量,前面已经讲了对策。
但过程中的报价和评标规则的控制性主要是招标文件中游戏规则的指定,同时在控制投标人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规则来确定中标人。
象现在抽k 值得方法,虽然某种程度上改进了投标过程的不合理性,但对于所有投标人多全控制的状况,很显然这种方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不全控制性,把中途过程复杂化,同时增加中途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显然要求政府部门在投标过程中,加大信息的隐蔽程度,加大评委的监管力度,对招标代理机构加大不合法的打击力度,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总之,围标串标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抓政府监督体制,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培育人员的准入市场机制,建立公正有威望的专家咨询体制。
这些多可以有效的遏制这种现象,对于净化招标投标建筑市场环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