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内容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

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

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

战国时有单、夹、棉、皮。

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

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

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

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

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春秋战国服饰基本简介(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

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

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

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

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

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

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

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

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

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

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

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

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

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

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

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

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

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

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

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

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

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

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

但两裆不相连。

后腰敞开形成开裆。

袴腰宽0.5
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

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

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

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

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

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

长23厘米,高5厘米。

春秋战国服饰间接材料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间接资料很多,现在选择一些服装结构比较清晰的人物雕刻、绘画形象,供读者参考。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写实。

其在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

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

《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

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

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两件战国长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样均为交领、右衽,袍长曳地,腰束大带。

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绘绣交领右衽曲裾袍,领及衽边均饰以较宽的锦缘。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多数穿直裾袍,只有一个穿
曲裾袍。

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

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为“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义。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战国青铜玩雀女孩,上衣为立领式,立领是在领窝加领座才能制成的。

裙裳长仅及膝,为中短裙。

腰间束有珰的革带,革带上挂着悬有组玉佩的组带。

足穿革靴,发分左右梳两条长辫。

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也是颇为时髦的。

图中柱上的小雀是后人加上去的。

河北燕下都战国遗址出土铜人,穿右衽矩形交领长袍,腰束革带,用带钩扣接。

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驭龙升天图帛画,画着一个男子驾一条龙,龙前是鱼,龙后是鹭鹚鸟,表示能入海或升天。

男子头戴切云冠,长缨结于颌下,腰束大带,袍式宽松、广袖、曲裾,长可掩足。

即当时的深衣。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少女龙凤帛画。

画一女子合手祈祷,身穿广袖宽松曳地曲裾长袍,袖身肥大,袖口缩敛,下侧弧线成垂胡状,腰束大带,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所出土帛画中驾龙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尔雅;释衣》谓袖身扩大部分为“祛”,袖口缩敛部分为“袂”,这种袖式后来称为“琵琶袖”。

袍与衫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袖口,有袖口的为袍,无袖口的为衫。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虡(jù音据)中层的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
下摆左长右短呈曲波形弯曲,领缘有几何花边为饰。

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

裙的长度短者及膝,长者及地。

均穿于上衣之内。

腰间束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

腰右侧佩短剑。

头戴上宽下紧的平顶帽,为仪仗乐队的装束。

几组战国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领、窄袖上衣,大方格纹面料中长裙,裙长及踝。

发式或总发于顶,在顶上梳髻。

或作披发式,头发后垂于背。

有的在头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为饰,颇与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银冠相似。

为古代鲜虞族人服饰。

商代以马驾车,古代以马狩猎或驱逐侵犯牛羊的狼群,战国七国中原战争中才有大规模骑兵,故以为起始于战国赵武灵王,骑兵代替战车,象征运动速度增强,《简子》议兵说楚军“轻利僄遬(速),率(骤)如飘风”。

“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

”《战国策;齐策一》齐军“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孙子兵法》“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始(静)如处女……后(动)如脱兔”。

《史记;白起列传》:“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

楚亦有骑兵一万,《古禽经》“鹖冠,武士服之,像其勇也”。

应劭《汉官仪》:“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

尾上当所贡”。

《续汉书》:“羽林左右监皆冠武冠,加双鹖尾”。

穿虎纹锦裤。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