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热力环流和风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热力环流和风

课时2热力环流和风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1.结合示意图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所学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

2.结合示意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热力环流阅读教材P35“热力环流”,填写下列知识。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图略(按A→D→E→C→A、A→D→F→B→A标注)。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6大气热力环流示意,据图分析:(1)A、B、C三地冷热状况如何?(2)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提示(1)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气流的运动与冷热不均有关,一般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反过来,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时,该地的气温较高。

所以A地气温高于B、C两地。

(2)根据物理学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

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

教材梳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阅读教材P35~36“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填写下列知识。

1.三种作用力提示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解析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不一定。

答案 D(2017·宁夏银川一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据此完成2~3题。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3.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①市区比郊区气温高②郊区比市区气温高③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高④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2题,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故D项错误。

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A项错误。

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故C项错误。

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被迫上升,故B项正确。

第3题,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排放大量的人为热,形成“热岛”,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比市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答案 2.B 3.B4.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A.②③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图中a;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使风向向右偏转,为图中c。

答案 C5.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其中风向正确的是()解析由题干可知为北半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

答案 B探究点一热力环流【案例探究】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缸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缸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缸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结合材料探究:(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B是如何偏动的?(2)试解释纸片A、B偏动的原因。

(3)该实验验证的原理是什么?提示(1)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2)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

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

故纸片A 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3)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反思归纳】1.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

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方法技巧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抓住“一个关键、四个步骤”(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如海洋),白天温度较低,夜晚温度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如沙地),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1)概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状况及差异。

(2)分布规律和特点。

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越向高处,地球引力越小,导致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P A>P D>P D′;在空气柱L2中,而降低。

如上图:在空气柱L1中,P A′P B>P B′>P C′>P 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 D′=P C′、P A′=P B′,综上分析可知:P B>P A>P D>P C。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

并且高空和近地面同一地点气压高低相反,即等压面凹凸相反,如下图所示:(4)综合应用。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途: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P A>P a>P C,P B>P d>P bB.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 a>P b;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

例如:⎭⎬⎫P a 高⇒P A 低P b 低⇒P B 高⇒P B >P A②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

P a 高⇒P A 低⇒T A 高(A 地热,B 地冷) ③判断下垫面性质。

A .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陆地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陆地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低压的为陆地 P a 高⇒P A 低⇒A 为陆地,B 为海洋若上图B 为陆地,则P b 低⇒P B 高⇒T B 低⇒陆地冷,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季或北半球为冬季B .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的为城区。

例如,P a 高⇒P A 低⇒T A 高(热)⇒A 为城市 C .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即时巩固】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4)题。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及天气状况。

(2)(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风。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解析第(1)题,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3 000米高空气压的高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A处为高压,B 处为低压。

第(2)题,热力环流为由A→B,呈逆时针方向。

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第(4)题,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A、B两处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

答案(1)(2)画图略。

(提示(3)B海(4)增强探究点二风【案例探究】风——李峤(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结合材料探究:(1)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2)“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提示(1)风的形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

(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

【反思归纳】1.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1)风向判断的“三步骤”(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以北半球为例):(2)风速的判断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