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1、三公九卿制度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

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

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

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

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

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

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三、教育制度的改革(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

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

”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

第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突出总统的权力,带有很大的人治特点。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严格按照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组织政府,是适合辛亥革命时期国情的。

三、论述:(1题25分,共50分)1、评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考核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程,参见P211--243答: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

以御史所执掌的纠举弹劾,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于西周,但构成“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的监察体系是在秦代才开始初具规模的。

随着国家政务的日益纷繁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监察体制也相应扩大,至南北朝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监察军、政、法等方面为主而旁及国家其他事务的,有明确分工和权限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单线垂直型的监察体系。

(1)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监察制度在封建国家体制中,属于制衡地位。

其主要对象是官吏勋贵,但也不排除对民间的监视。

(2)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元、明、清在历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上,使中央直控的监察体系和各级政府层层控制的监察体系紧密结合,在中央直控监察体系深入到各个部门的情况下,又确立各级政府自下而上,以长官负责的监察制度,以保证下情能及时上达并处理,做到上下结合,组成讯息的和监察的网络。

2、评述中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

答:考核知识点:古代官吏选任制度,参见P161--195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1、秦汉郡县制考核知识点: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参见P120答: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而最后完成。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立郡、县二级。

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四十余郡。

郡下设县。

汉承秦制,郡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监察区,东汉魏晋南北朝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层次。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概不世袭,并接受考核,由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权力,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核知识点:晚清国家组织,参见P269答: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总理大臣三员至十几员不等,由亲王一人总领。

其职权所及与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

是清朝末期中央管理对外事务的机关,仅次于军机处的最重要部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

二、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1、简述秦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参见P121答:秦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立郡、县二级。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概不世袭,并接受考核,由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权力,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2、简述解放区政权的政治制度。

考核知识点:解放区政权的政治制度,参见P377--381答:①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内战爆发前,各解放区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仍采取以“三三制”为特点的参议会制度。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各解放区普遍取消了参议会,而代之以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代表会议是参议会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的形式。

②军事管制制度。

军事管制制度是在新解放的城市实行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军事管制的城市,由军事管制委员会为该城市统一的军政最高机关。

军事管制委员会不由民选产生,而由人民解放军总部或大军区、野战军战线司令部委任。

军事管制委员会待其任务完成和城市人民政府建立之后就宣布撤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日本投降后,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自治运动,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我国首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的建立对于内蒙古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三、论述题(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1、评述唐代科举制。

考核知识点:官吏选任制度,参见P199--204答:2、评述中国宰相制度。

考核知识点:宰相制度,参见P33答:1.贵族辅政制辅政制度,一般是指“位列百官之长”的“相”或称“宰相”、“丞相”之职。

在君主专制的朝代,辅政体制基本上是贵族辅政制2.宰相开府施政辅政制宰相开府施政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个人开府,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政令,独立行使权力。

因此,这类宰相的权力较大。

这种体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如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东汉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司马昭、王导、王敦、刘裕、萧道成、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都是名为二相,八公而专制于朝。

宰相开府相对独立施政,显然是与君主专制制度格格不入的,因此其无法持久存在,必被皇权所排挤和取缔乃是必然的。

3.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虽设置有固定的宰相机构,但现任宰相无权更换各机构的属员,宰相的变动也不会导致相府人事的变动。

皇帝对宰相的控制较严,宰相没有单独裁决政务的权力,而是根据旨意通过政务部门组织实施,宰相无非是高级执行人员而已。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且长期并存,但三省的具体职掌分工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然而,它毕竟是在制度上确立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之始。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1、王官世守的含义考核知识点:官吏选任制度,参见P1622、《公务员任用法》考核知识点:官吏选拔,参见P344二、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1、简述工农民主政权的选举、监察和司法制度。

考核知识点:工农民主政权的选举、监察和司法制度,参见P365—369答: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其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组织形式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

在苏维埃政权下,统治阶级是工人和农民,被统治阶级是地主、军阀和买办资产阶级。

苏维埃政权借鉴了俄国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组织形式的经验,采取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表民主制,有自己的一套组织原则。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则。

苏维埃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在各级苏维埃组织中,都设有共产党团组织。

第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第三,在权力分配上实行议行合一原则。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不采用三权分立制,而由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考核知识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参见P1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

所谓国体,就是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所谓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政体和国体是相适应的。

从广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也就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构成的形式。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地主买办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等四种国体形式;而在政体上,中国仅存在过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这两种主要政体形式。

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则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

古代各时期的国家体制是历代王朝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体系,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文教卫生、礼仪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

民国的国家制度则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政党、选举、军事、财政等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