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 平定了安史之乱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答案】D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 科举制的创立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
故选C。
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A. 镇压农民起义B. 中央放权C. 镇压安史之乱D. 分封制的实行【答案】C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
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
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故选D。
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
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A. 秦汉时期B. 南北朝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C8.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
“他”是()A. 朱温B. 李煜C. 赵匡胤D. 柴荣【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周世宗柴荣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虽然只活了39岁,执政也只短短5年半,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9.如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 秦朝暴政B. 赤壁之战C. 贞观之治D. 安史之乱【答案】D10.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的是()A. 李渊B. 黄巢C. 陈胜D. 吴广【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又遇到连年的灾荒,人民无以为生,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兵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选B。
1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A. 黄巾起义B. 玄武门之变C. 陈桥兵变D. 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结合苏溪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
A发生在东汉末年,玄武门之变使唐太宗登上帝位,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建立北宋。
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A.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C. 南方政局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D. 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答案】D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
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 (1)始于唐朝。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14.阅读下列材料:“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卷五回答:(1)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2)节度使有什么权力?【答案】(1)始于唐朝。
(2)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赋税;军队一听中央调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是A.隋的统一 B.唐的统一C.宋的统一 D.元的统一2.历史小短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科举考试的路上人物:张公子和书童旁白:张公子带着书童张二,去和州府……”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开始于A.秦朝 B.西汉C.隋朝 D.唐朝3.学习隋唐史后,同学们进行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4.下列不是隋朝灭亡原因的是A.隋文帝厉行节俭 B.隋炀帝不恤民力C.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C.节俭治国 D.重视人才6.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是哪位皇帝A.武则天 B.唐太宗C.唐玄宗 D.唐高祖7.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①经济繁荣②民族交往与交融③开放的社会风气④多彩的文学艺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8.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9.唐朝某高僧到达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这个高僧是A.玄奘 B.唐三藏C.悟能 D.悟空10.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朝代是A.北宋 B.南宋C.辽 D.元朝11.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12.下列少数民族与其建立的政权搭配错误的是A.鲜卑族——辽 B.党项族——西夏C.女真族——金 D.蒙古族——元13.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以下几个关键词:精忠报国、抗金名将、莫须有,搜索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A.霍去病 B.岳飞C.卫青 D.蒙恬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应该是A.唐 B.北宋C.南宋 D.南唐15.小明同学选用宋代众多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A.农业经济的发达 B.海外贸易的兴盛C.民族政权并立 D.商品经济的繁荣16.“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这种城市繁荣场景反映的是A.秦朝 B.汉朝C.宋朝 D.唐朝1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是A.清朝 B.元朝C.宋朝 D.辽朝二、综合题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的盛世局面。
(3)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结合所学,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1)依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并立(同时存在)的3个政权名称。
材料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