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

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

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

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
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后“课后活动”的练习。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